美文网首页
溺爱,并不源于家庭的贫富

溺爱,并不源于家庭的贫富

作者: 7fdfebe74b5d | 来源:发表于2019-08-19 10:17 被阅读0次
    「 这是熊莹老师第195篇原创文章」

    spoiled: 被宠坏的

    英语里这个单词最常见的用法就是放在child前面,spoiled child,被宠坏的孩子。

    宠坏一个孩子,需要花很多钱吗?反过来想,给孩子很多零花钱,就会把孩子宠坏吗?

    许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宠坏一个孩子,穷人家的孩子都是早懂事早当家,懂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被宠坏是不可能的。

    这么想你就错了,宠坏一个孩子根本不需要花多少钱。首先,让我们确定一下“被宠坏”的定义,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一书中是这样总结的:1、很少做家务。2、没有很好的行为规范。3、父母给予的关注与协助太多。4、拥有很多个人物品。其中,前三条跟钱一点关系都没有,第四条也不一定需要很有钱才能实现。

    所以,被宠坏的孩子真的不等于纨绔子弟。我们都听说过那种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儿子的需求父母不惜一切地满足,最终却培养出一个忤逆之子的事情。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呢?

    孩子是被谁宠坏的呢?只能是父母和长辈们了。孩子并不是被钱宠坏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钱上,而在怎么使用钱上。这是个家教问题。

    《反溺爱》这本书,就是从“Spoiled 被宠坏的”这个单词的反面(The Opposite of Spoiled,正是本书的英文版书名),告诉家长应该如何通过金钱这一工具实现良好的家教,培养孩子的财商。不要担心赤裸裸地谈钱会让孩子变得拜金主义,相反,很多问题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开诚布公地跟孩子谈钱才造成的。毕竟,在这个世界生存离不开钱,钱非常重要,越早理解它越好,很多问题都是因钱而生。

    零花钱是工具,不是工资

    很多家长担心无条件给孩子零花钱是一种溺爱的表现,会把孩子宠坏。于是,许多家长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个策略:让孩子干家务活,赚零花钱。

    但作者认为,家务活不是工作,是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正常运转,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活儿。家长做家务,没人给工资,凭什么小孩做家务就要给工资?所以,家务活是家务活,零花钱是零花钱,两者不能相关联。

    零花钱应该是作为一种家教的工具。

    零用钱可以让孩子学习消费与储蓄,这是一种在成长过程中无法用其他方式习得的技能。对孩子的人生来说,这时候的孩子正处在一个风险较低的时期,即使犯错也不会带来太严重的后果。此外,给孩子零用钱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

    培养耐心

    想要妥善使用金钱,就要习惯“延迟满足”,教孩子学会等待非常重要。书中介绍了一种定期给零花钱教孩子学习储蓄的方式,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商”。

    当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差不多可以开始给零花钱了,一开始可以从每周给1到5块钱,或者5到10块钱开始,以后根据需求的变化逐渐加量。此时首先要准备三个透明的罐子,零花钱要按一定的规则和比例分配到三个罐子里去。第一个罐子贴上消费的标签,用于偶尔的冲动性购物。第二个罐子贴上捐献的标签,用于教孩子学会慈善捐助。第三个罐子贴上储蓄的标签,用于存钱。

    关于消费:对孩子的消费不要有太多规定,只把它当成一种科学实验,观察孩子在有钱后到底会买什么东西就好。这很有趣,刚开始学习掌控金钱的孩子,甚至有可能做出很滑稽的事来。但毕竟只有让他们亲自面对现实中的抉择,才能教会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

    关于慈善捐助:慈善捐助是美国家庭常见的行为,这可以用来抵税,同时也帮助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中国的慈善事业可能刚刚兴起,大家还不习惯或者没有什么了解。

    关于储蓄:存钱也可以是一件有趣的事,当孩子想买什么东西又暂时买不起的时候,就可以设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存钱去买。但是要注意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时间观念比较模糊,任何存钱目标都应该在短期能够完成才行。我们也可以把目标变得更具体一点,把孩子想要的东西拍成照片或画成一张图,贴在罐子上让孩子看得见。还可以通过给孩子存在储蓄罐中的钱提供利息,引导孩子储蓄。利息不能给的太低,否则孩子感受不到进展。利息也不能太高,否则孩子甚至会过度储蓄,家长会给利息给到破产。

    总之,要让孩子感受到,等待是美妙的。幸福可以是每周一次的小小的零花钱自由挥霍之日,也可以是积攒了一个月的储蓄可以买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

    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钱越来越成为抽象的数字,不再那么直观了。但是我们给孩子零花钱仍然要从纸币开始,一方面是它形象,另一方面是孩子对存款数字的大小没有准确的感受。很多大人甚至都没有建立起对金钱数字的正确感知,深陷各种消费贷的债务陷阱之中无法自拔,更何况孩子。等孩子岁数大到能理解较大的数字了,再给他开设银行储蓄账户也不迟。

    但现在这个世界似乎联手对抗等待,与我们还是孩提的时期截然不同。现在,电影随选随看,不用等着影碟上架再去音像店租;没有人需要看电视插播的广告;没有人坐在收音机前,守候每年夏天新发行的单曲。信息就在每个人的指尖,所以不用去图书馆寻找天空为什么是蓝色、水獭是怎么游泳的等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家里都有更多的卫生间和电话,这意味着更少的共用和等待。大部分孩子都不必再拿着胶片去冲洗照片就可以看到拍照的效果。

    从许多调查和研究报告中都可以明显看出:

    孩提时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比起其他自制的人,较难存钱、为退休账户做准备或拥有房产与股票。自我控制程度低的群体,往往也有比较多的信用问题。比起孩子的社会阶层或智商,自我控制程度更能用来预测他们的财务状况。

    所以,教孩子学会等待非常重要。要相信,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练习,孩子就能克制自己,把钱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事物上。

    培养创意思维

    不建议让孩子干家务活来赚报酬,还有一个原因。通过做简单的事情获得报酬,只不过是让孩子习惯于简单出卖自己的时间,并不利于培养创意思维。如果非要通过做什么来赚取零花钱的话,我们应该鼓励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的重复。

    有一对父母的案例可以说明问题:

    他们要儿子知道,把一件事做得很好,是很有乐趣的。所以,做基本的家务时,利亚姆不会赚到钱;但如果他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可以赚到钱。所以,当利亚姆注意到后院的落叶时,就主动提议要用耙子把落叶清理干净,还协商出一个价钱;祖父母的车子很脏,也激发了他赚钱的动机,后来他经常去帮别人清洗车子,杰克还帮他写了一个简单的运营计划。

    “我看到他已经有了热情,他把赚钱当成是可以解决问题的项目,而不是把时间卖给别人,一心只想赶快把工作完成。我仿佛已看到他慢慢变成一个创业思考家,未来不管他做什么,这种思考方式都会让他脱颖而出。”

    这个孩子,用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提到的说法来说,就是:

    把自己变成一个“给自己打工的人”。

    可以给孩子买手机吗?

    区分“需要”和“想要”,可以解决一切这种能买不能买的问题。比如水,是必需品,就是需要,而碳酸饮料,就是想要而已。学习用品是需要,电子游戏是想要。

    一些物品比如衣服和鞋子,会因品牌档次不同而有界定模糊的问题。给孩子设立一条“中档”线,区分需要和想要。

    家长可以规定,任何“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需要”的东西,孩子都必须用自己的零用钱来买。比如全家决定外出用餐,孩子想喝饮料而不是水,就得自己付钱。听起来似乎有点小气,但这实际上给了孩子更多的掌控权。

    普通手机是“需要”,可以无条件买,但话费要从零花钱里扣除。智能手机是“想要”,必须自己用积攒的零花钱买。

    反对物质主义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许多实验和调查都发现,观看广告可以显著增加孩子物质主义的倾向,他门会变得更加关注玩具而不是玩伴。作者给孩子的建议是,不要看电视广告。家长看电视时,遇到广告,就要静音或关掉电视,或干脆只看不带广告的节目或网络电视。

    反对物质主义,跟金钱有关,也跟金钱无关,它是一个自我管理的问题,就是要懂得节制。有一对家长的案例,是让孩子在父母看得到的地方学习自我管理。他们起初规定孩子每天可以看半小时的电视,或者玩45分钟的电子游戏。几年后,他们做了个实验,取消了时间限制,但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做这些事情,而且要节制,不可以时间失控,否则就结束实验。

    结果就是,孩子从一开始自觉使用定时器,到后来不再使用定时器,但仍会自己限制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同样差不多是45分钟。

    “身为人父,我一生中最棒的时刻就是,我和长子坐在客厅,然后他感谢我限制他打电子游戏的时间,因为他有很多朋友都沉迷于电子游戏中不可自拔。”他说。

    这些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将帮助孩子为今后要经历的一切做计划,包括金钱。

    另外,家长自己是如何花钱的,也是一种言传身教。

    共同成长,言传身教

    孩子变得物质主义,其原因有时候与家长密不可分。既然爸爸可以开豪华轿车,为什么女儿不能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家长的消费选择就是清楚表明家长的消费立场的一种方式。

    作者认为,孩子问出的一切看似不合理的问题,比如“你赚多少钱?我们家穷吗?你为什么不当总裁?”之类的问题,家长都应该正面回应,至少先答应孩子:请给我一点思考的时间,再告诉你答案。而应对这类金钱相关的问题时,最好的答案就是开诚布公地回答,并把这当作一个开始财商教育的最佳时机。

    最好不要简单地用“这不关你事,我们家穷,你还太小无法理解”之类的回答来搪塞,更不要谎称“买不起”来拒绝孩子“能不能买某物”的请求,很多时候买不起只是不想买或不想解释的借口。孩子对家长的不信任,都是源自家长的知行不一,时间久了,孩子也不会再问问题让你答疑解惑了。从那以后,你跟孩子的交流通道就会越来越少,这就很可悲了。

    有的父母的财务状况一团糟,不敢也不好意思和孩子谈钱的问题,孩子自然得不到成长中最重要的财商养成的机会。

    要知道财商只有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学校不会教,但步入社会就是各种财务陷阱。对美国的许多孩子来说,大学刚毕业就要背负一笔巨额的助学贷款,于此同时还要缴纳医疗保险和退休储蓄金,日常开销之余还能留下什么积蓄的话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更需要有精打细算的能力。

    这本书还教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感恩,以及如何让孩子正视社会的贫富差距等等,都是我们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也有很多具体的关于如何回答孩子的某些提问的方法论,推荐大家一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溺爱,并不源于家庭的贫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aj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