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续 生活不停。
新加坡总理李显农在全国广播中提出一个观点:不管疫情如何,社会总要继续生活下去。
近日,很多学生宅在家,天天吃吃、睡睡、玩玩。整个社会不可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校更不能如此。
我们不能非常长期地人人“宅”在家,社会也不能长期停止活动。我们要开始思考,疫症比较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怎样用不一样的方式生活?
探索中小学学生在家学习的状况,“在校”与“在家”学习的分别。
一、自学。在家学习最关键的特色,是学生需要自学。应该说,是学生必须自学的最好机会。教师设计的时候,把“教”减到最少,把学生的“学”放到最大。这是全球教育改革梦寐以求的事,现在是改变教与学关系的最好契机。
二、模式。看到内地有网上课程,是假设学生在家就像在校一样,几个小时坐着,按时上课、下课。这就假设在家学习的课程,尽量与在校看齐。是否这样?给学生时间与地点的自由,是好是坏?
三、留白。是否可以有很多的“留白”空间,让学生发展自己喜爱的学习。这就需要放弃一点教师认为是“必须”的内容,研究哪些内容其实不学也无所谓;四两拨千斤。这不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好机会吗?
四、教材。尽量利用书上、网上的现成信息和数据,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的学习。有些专业团体,正在制作教师可以自由采用的简便课程。有没有机构、书商可以定期推荐书单(网上、纸版)?
五、批改。学生每做的每一项,都要教师批改,其实是不必要的。教师的批改、分数,其实并非学生学习最关键的因素。这点,需要有理念上的突破,也需要有措施上的创新。
六、情理。有教师自制教材,探讨一些疫情中的情理问题,如抢购、关爱、专业、…等。也有引领学生回顾SARS期间的人间暖情。
七、集体。大规模的密集面对面集会不适宜,可否分为小组(比如是5-6人)轮换回校“上课”?
八、交谈。有校长建议教师与每位学生每星期有不太短的电话交谈,是绝佳的教育活动;不一定有非常正规的话题。也可以用视屏平台小组交谈。
在家学习,并非没有困难。这里寥举几点:
1.弱势基层家庭,也许不具备硬件条件。
2.不少平台,经不起大流量。
3. 学生“看不到,如何管”?有些学生“睬你都傻”,怎么办?
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成为放弃努力、阻止创新的原因。
本文载于《信报》《教育评论》(20/02/14)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程介明,香港大学原副校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