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在手机上安装的简书app,只记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它就那样默默地躺在手机里,我没有注视它,它也不抱怨。偶尔刷完朋友圈、刷完微博想看看文章的话,才会想起它来。

后来参加成都行动派的一次线下活动,认识了一位喜欢写作的女子,她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也在简书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她是我在简书上关注的第一位写作者:柯锦川子。因为她的出现,我访问简书的次数增加了。读她的文章,总是有丝丝暖流沁入身体,就似一个个温柔却有力量的拥抱鼓舞着我,告诉我要阳光般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味道。我努力践行着、思索着、寻找着,开始感受并享受生命里的点点滴滴,开始向内看,追问自己到底要什么。喜欢她那些细腻而有力量的文字,似乎那些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随着思绪自然流淌出来,浑然天成,多希望自己也能那样写文字,写出真实与美好。有时候我会把读后的一些感想写到日记本里,一段一段。那时候我还没有想过要在简书上写自己的文字,是连这个念想都没有。简书里厉害的大神太多,low low的自己是怎么也不敢出来露脸的。我就那样默默地,躲在屏幕背后读他们的文字,感受他们的经历,学习他们的精神。
“不以输出没目的的输入都是自嗨”,一次分享课上我听到了这句话。那时我想我做的笔记应该也算输出吧,以此宽慰自己。因为我知道要写成文章的形式输出对我实在太难,尽管我也想爬上那个写作的高山。

然后遇到了我关注的第二位写作者:超哥陪你行。他的21天写作计划震撼了我,他每天坚持更新一篇文章激励了我,他的文字就是在告诉我,不是你不行,是你根本就没努力。我口口声声说自己在为未来做准备,在为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可这种所谓的努力却看不见摸不着,那似乎只是我偶尔突发奇想写下来的心情文字而已,它在实质上什么也不是。在读完他的《做自己的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强烈的冲动之下,我写了自己简书的第一篇《因为那些光,我找到了出口》。写字的过程很难,几乎可以说是“熬”,2000多字我写了四个小时,也许写出来的东西不堪入眼,也许让人不知所云,但写完之后我却很快乐。那种熬的过程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
接下来的几天我陷入了彷徨,如果坚持写,我可以写些什么呢?看了一些关于写作写什么的文章之后,最后我决定,把每天有所感悟的东西写下来。因为只有经过思考的文字记录才是真正可以永存的东西,你以为你大脑记住的很快就会忘掉,而文字可以永远提醒你,那个东西曾经是你的,现在是,以后也是。只有强力的输出才能把你的收获再次加深印象,成为自己真正的东西,只有输出才能倒逼输入。我告诉自己,我要写,必须、立刻、马上。于是从8月1日开始,我强迫自己每天写一篇文章,不为别的,只为把看过的、学到的东西再次进行思考、消化,努力内化成自己可以拥有的。
读再多书,看再多字,喝再多鸡汤,吃再多干货,都不如自己真正行动起来。只想不行动,那么永远不会有改变,没有改变也无所谓进步。
我告诉自己,系好鞋带,做好准备,开始慢慢向写作的高山攀爬。
我不要只做旁观者,更要做一个参与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