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写作
——如何将历史人物生活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聂作平老师著作的《在路上的中国风景——大地的细节》,就是这样一部在行走中自己“悟”出来的作品。
记录历史人物、事件的作品,肯定离不开历史的真实。还原历史,也就是再现真实的历史。但历史发生的时候,我们不一定在现场。对发生历史时的人物还原,免不了对他们的思维、想法、情感,包括对他们的过去、知道他们历史和与他们相关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做出恰当的猜测。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合理延展,就要依据真实的历史进行再创作。
历史虽然过去,但不容戏说甚至胡编乱造。聂作平用脚探测历史,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挑拣出文天祥、吴兆骞、冒襄、赵尔丰、李白,以及浙大、武大、秦朝、景德镇,包括天全背夫、洋芋红苕等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完美解读。虽然这些人物、事件早成历史,但在聂作平老师的笔下,他们全部复活了。
描写人物离不开事件铺陈,叙说事件少不了复活人物。任何历史都是与人有关的历史,即使单独描写风景,也要有人加入进去,因为风景是让人看的,没有人看的风景是没有生命的风景。比如在“影响中国的洋作物”一章中,看似是在叙述中国人从外国引进洋芋、红苕、橡胶、棉花等“洋作物”,但与这些作物紧密相关的人物,其实才是关键。在人和物组成的相关事件中,一种立体的历史就被树立起来,读者就能通过这段历史了解过去。浙大、武大南迁,其中牵扯着校长、学生、校舍、政府,国内国外局势的解读,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艰难历史也就被揭示出来。
已经消弭于岁月尘烟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内心无论再隐秘,肯定与当时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文天祥的忠贞不屈、李白的浪迹天涯、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的悲凉凄切、冒襄的风流无羁、赵尔丰被历史误解的前因后果,这些人物在时间长河的沙滩上留下的脚迹里,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就铸成了他们的历史。文天祥在敌我阵营中受到不同对待、李白的才气和命运、冒襄与董小宛的离合辛酸、吴兆骞数十年的边疆苦寒、赵尔丰在西南留下的功过是非,这些事件的构成因由里藏着细节,也就是事件的“主人”内心的痕迹,就成为作者书写的文字、读者喜欢看的故事。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人物也不是非好即坏,合乎情理的矛盾冲突存在于任何人和事中。在人性的漩涡中恰到好处地揣测事件发生的情理,就是还原历史。只要有人在,就有感情纠葛。描述历史就是打捞细节。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立新说:“历史学家不仅要描述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释历史过程、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动力,特别是思想动力。”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徳也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过程不同于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行动过程,行动本身由思想支配。
在聂作平这部书中,思想就是细节。文天祥被俘后的生死,敌我双方迥然不同的态度,更加彰显文天祥爱国的忠贞、生死的悲壮;李白满腹才学,却因不仕而想为官,处处碰壁仍然坚持的孤傲与无奈;吴兆骞远离家园孤身塞外,度日如年等待的茫然;冒襄才子风流,游戏人间却情深似海;赵尔丰其实被人误解多于认可背后的历史真相;竺可祯、王星拱、天全背夫,以及围绕景德镇瓷器兴衰的那些人物的心路历程,都被行走在路上的聂作平打捞出来,还原甚至重新成就一段历史。
但是,这些历史是在事实上的延续。
这样的事实,就是将历史人物、事件具体生活化的一面打捞、还原。
历史人物也是血肉之躯,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需要吃喝拉撒,他们也有儿女情长,他们也有对错功过。还有,他们也有妻子儿女、父母亲人、朋友老师,他们对名利也有不同追求。从这些生活细节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情怀、道德水准、为人处世。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与他们相关的人、影响与他们相关的事件进展,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但却影响他们命运的一切,都可以透露出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信息。
当然,打捞与还原这样的信息,就是在浩瀚史海里尽量搜集沉没在岁月里的碎片,凭借自己对相关历史的熟悉了解,进行有效拼接。在完善、还原历史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某些被遗忘的片段,特别是当事人的内心想法,不可能全部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果也没有陪伴当事人的亲历者存在,那么就要书写历史的人进行合理再造。这些“再造”的片段,必须与当事人的身份、地位、性格、形象等诸多特征相吻合,这样才能被认可。而人们认知人物特征最简便的方式,是观察TA生活常态的细节。
所以,符合生活化的人物塑造,更能让被还原的历史真实。
聂作平老师书写的这些历史人物,都是通过自己实地考察、访问,再结合相关历史资料,通过自己对历史的熟悉,进行合理再造。这不但需要尽量获取历史人物、事件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充满理性的思考,这样重新拼凑出来的历史才会更加符合人性规律和历史法则。
用散文的笔法书写历史,会比传记更多容量、更多洒脱、更容易发掘未知的东西。包容野史、传说、典故,将自己的猜测、世人的假设,以及通过某种相关联的事物、文字等等融和在一起,从中找出相同、近似的东西,让历史更加逼近真实,而且读者能从阅读中收获快感,获取收益,这样的作品自然就成功、完美。
不过,这部《在路上的中国风景--大地的细节》,更像是给书中所写人物作的传记。虽然是作者在行走中写下的历史,也将过去的历史人物尽量生活化以使他们更加真实,“在路上的中国风景”其实是“在路上的中国历史”。这些移动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份中国人的缩影。聂作平把他们散落在土地上的无数碎片捡拾起来,让他们复活在世人心中。
通过想象重造出来的“细节”,与历史真实中的“细节”共存,让人看到不一样的历史,是聂作平老师带给读者的精神享受,也是无数不能与聂作平老师思想同步的最大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