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大影响?
几十年来,通过对自出生起就分开的双胞胎进行大量研究后,主流科学界似乎达成了共识——儿童的性格与能力,50%大约由基因表达。如果说父母的先天因素决定了孩子一半的命运走向, 那剩下50%又是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项目,名为“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该项目统计了2万多名儿童从幼年到高中时期的学业发展,不仅与此,统计信息还包括他们的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研究后,得出了如下8个跟孩子学业高度相关的因素。
父母学历高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
出生体重低
父母在家讲英语
是被收养儿童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父母学历高、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是意料之中,因为这样的家庭本身就很看重教育,父母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本身就说明了他们智商不低、也够努力。
而“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怎么理解呢?还是回到父母本身,哪些女性会更大概率30岁后生育?18岁就未婚先孕的少女又是哪些人?
是的,你也许能想象的到,未婚先孕的少女大多心智不够成熟、粗心大意,该做好保护措施时没做好,在错误时间做了错误的决定:生下孩子,没钱没能力,此时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成长,他大概率不会是个品德兼优、成绩优秀的好学生。
90年代纽约犯罪率下降,很多人认为功劳在于朱利安尼的有效治安策略,但是作者却思路新颖地指出,犯罪率的普遍下降跟70年代,堕胎法案的通过有关。很多意外怀孕的女性(黑人偏多)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境况选择堕胎,而不是不得不让孩子出生在低收入、低教育的家庭中,不然这些未出生的孩子真的长到了90年代势必带来一股犯罪浪潮。
而30岁或之后才生孩子的女性,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之后再考虑要孩子,孩子成绩好只是她们妈妈的延续。
我们再看似乎跟孩子学习成绩有关系但研究后却发现无关的8个因素:
家庭完整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前不能工作
参加过启智计划
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经常被打
经常看电视
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是否能看出些什么呢?
笼统地讲,前面8个都是对父母特点的描述而后面8个则是对父母具体行为的描述。也就是说,本身就很优秀的父母(高学历、事业有成、身体健康、自律等)即使经常看电视,孩子往往还是很优秀。而平时不爱阅读、学习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特别地每天给孩子读书,影响却微乎其微。
也许,这些研究结果会令深谙各种育儿经的父母稍有失望。当你生了孩子后准备育儿之道时,似乎已经晚了,因为真正重要的因素——父母(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
决定孩子是否有所成就的不是你做什么,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特质。很多方法并不是智力提高的原因,而只是父母智力出众的表现。
那些不读书、不努力,天天小酒搓麻将的父母,却要求孩子在房间里安心学习,一副“我们就这样了,这辈子就看你的了”,是一种软弱无能,他们是一群真正的loser父母,他们配不上那样努力认真的孩子。
事实上,父母越弱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越有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期待(据研究,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最累),孩子只是他们借以实现自我未竞愿望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强迫孩子考自己年轻时没考上的大学、未完成的人生梦想,这种父母很多方面都在执行双重标准,对自己的要求很低、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这是成年人的可耻。
坏的父母在想“孩子,你要为我变得更好,你要完成我的心愿,在我需要时你要出现在我身边,你要让我活得顺心,你要满足我,你要安慰我,你要成为我的荣耀、光大门楣。”
而好的父母呢,他们出发点正好相反:孩子,我要为你变得更好。我要为你变得更加耐心,我要为你变得更加有力量,变得更加温柔,可以时时亲吻你,拥抱你,让肩膀为你所靠,怀抱为你所开,我们要为你变得更加优秀,不,说为了孩子还是一种功利心,优秀只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这也正是家庭教育或要传承的精神所在:无论我多爱你,多想你在我身边,你就是你,你渴望你的自我实现,你有你独特的命运,你不为他人活,也不为我活,你只为自己而活。
“孩子是父母的创造品。当然不仅指传承基因,而是他的视野、格局、成就、快乐指数,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的品相。”---连岳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人生推给孩子去实现,那是懦夫,也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补习班,那是不负责任。让孩子前行的不是父母的高压,而是父母本身的优秀。我们经常说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原因就在于此。父母如果在人到中年之后,仍然在学习、在尝试改变,在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么孩子也会更自觉地学习。
行动吧,给自己以机会,给孩子以榜样。
参考:《魔鬼经济学1》、“连岳”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