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呈现给众君的是一次实地拍摄的采访后记。
上周三,零下一度,纽约。
天还没亮(6点...)我怀揣肉包吭哧吭哧坐地铁进中国城。
纽约时报⌜镜头⌟博客图片编辑James Estrin教的News Photography课上,布置我们练习做一组与被访者建立亲密互信关系的图片故事(intimate story)。早就看中一家据说很有故事的粤式茶楼,昨天过去踩点,和师傅们打成了一片(自以为),春风得意到没有羞耻心地开始幻想一则(尚处空想阶段的)社区小故事登上时报网站的社区版面,从此担任白富美,迎娶CEO什么blahblah。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昨天还笑嘻嘻的经理告诉我,赶快拍几张就可以回去了,不要打扰我们做生意。另外一个女店员也起哄,不能拍,就是不能拍。我看准掌权的经理,敷衍她,你昨天不在,你不知道,我们大家都约好了的。继续在经理这一关磨工夫。
最后你能想到吗,那店员就是老板娘。板娘。。娘。。。白目的那个是我。惹到她出言,你再骚扰我们,我就去报警。
intimacy是没有了,活动区域被限制在等位区,耗了两小时,大概可以交差的照片只有一张,就是封面...(你觉得还好吗?不好也要说好,愉快地答应我哟~)
在纽约和华裔交往比想象中困难。
餐饮业算是一个我比较熟悉的领域,在上海那段天天和吃打交道的日子里,没少被同事夸奖说服术;再难搞的店家,亲自去现场后也会欣喜地听到一句让人面红耳赤的,⌜我愿意⌟。
没有打通关键部位是主要败因。错误的approach是其次。但在异国他乡,冷下脸来拒绝国人的背后还有其他原因。
拒绝通常发生在一秒内。这表示他们还没怎么思考我的存在会产生的影响,纯粹是出于本能避免任何可能带来麻烦、在日常公事之外、有潜在不定因素的“找事儿”。
孔子思想教育出来的民族都崇尚⌜和气生财⌟嘛。有些比较mean的外国人提到Chinatown的良好治安时,甚至用的是比较轻蔑的语气而不是报以赞赏之情,虽然颠倒了是非,但和相对冲动的黑人和最早移民具有主人翁心态的白人,东亚移民在这个社会确实处于弱势(这一点不知道在华裔移民同样密布、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却相比其他种族而言处于社会上层的加州是否有所扭转),所以⌜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光荣传统必须延续!
而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华裔来说,不懂英文,看不懂当地报纸,信息渠道局限于少数几家新闻伦理和当地以耸动性闻名的New York Post不相上下的华文小报。交友范围仅限于同乡,广东人遇到广东人,咩话都好说喇,一问,乜嘢,梨系上海人?对唔住,唔得闲唔得闲啊。这可是真事儿,一个看起来还很祥和的老爷爷对我的态度中,一听说我的出处,马上不由分说连连摆手。
中国人排外的特点在这里被拿到显微镜下无限放大。
在两小时的磨洋工里,也和几个坐在店门口吹暖气等赌场“发财车”的大爷闲扯。他们年轻时就来美国刷盘子,二十年来没怎么出过中国城。这里赌钱不犯法,还有中文服务专车接送。这里看病还不会被护士骂。
⌜我都感动了⌟,大爷说。
不尝试理解、融入主流世界、从而也不能够使自身被主流世界理解和接纳,时间一长,很难不失掉对自己价值的自信,更甩不掉因为未知而恐惧的不安全感。
不过呢,我们的教育体系也没有注重培养我们独立思考以及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甚至很多时候连研究僧都不能够啊!(说你自己吧喂)为了逼自己思考,我才坐下来花很长时间写这篇文章的。所以,其实要让他们解释个不能被拍摄的所以然来,也实在是我强人所难。俺!啜了!!!
前几周,华裔警官刘文建在职牺牲,被拥护为英雄受到国葬级待遇。这对华人圈子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时报也想到了。他们做了个短视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采访了华人社区的活动组织者、英文流利的华人代表来说,哇,大件事啊,这对我们华人很重要啊,表示我们在社会上受到重视了啊,吧啦吧啦。全剧终。
——可是,真正的大众——市井小民都在想些什么?当意见一边倒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找到平衡观点的对立面stakeholder(s)?我想,最顶尖的时报记者至少比我一个初来乍到者搞得清楚状况那么一丢丢吧?
很大可能的一种情况是,他们找不到任何一个愿意或者说能够面对镜头又具有representative属性的好采访对象?
在这里献上我最恶意的揣测。
谢谢观赏!
后记:第二天鼓起热脸贴冷屁股的勇气又去了一次,自己点了招牌菜堂堂正正坐下,结实了几位愿意交流的老年人,老板娘心情好只是翻翻白眼不赶我,也拍到了厨房和工作的镜头。所以有欣慰的结果。⌜As a journalist, you must be toug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