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清徐市首富散文
鉴史谈今——我们不知道的一面

鉴史谈今——我们不知道的一面

作者: 爱上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10-25 19:01 被阅读21次
爱上文化-王卿

我们中国人一想起“盛唐”两个字,总是觉得很有面子,那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军力鼎盛、诗文灿烂、民间富庶、自由开放,多好。后来是因为唐玄宗晚年昏庸,宠爱杨贵妃,才搞出来安史之乱,葬送了这个大好时代。但是,如果从财政税收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观察这个时代,你会发现,这个故事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先来看一个数字,隋朝鼎盛的时期,全国有九百万户,人口是四千六百万。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高峰。为啥高?因为隋朝的制度严格啊,行政效率高,政府的人口统计准确啊。隋朝的财政有这么多人纳税,所以后来的隋炀帝才有本钱折腾嘛。但是,到了唐代开国的时候,这是战乱之后。全国的总户数,只剩200万户,从900万跌到了200万,你想,十年时间,中国人口就减少了百分之七十多。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吧?

不是,这不是因为战乱死了那么多人,而是唐代初年的行政效率不行,人口统计非常粗略,很多人没有报户籍,也就是不纳税。到了唐太宗的鼎盛时期,那叫贞观之治啊,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只有三百万户。当然了,这也不是坏事。唐代每户纳税是二石粮食,隋代是每户三石粮食,税赋只有三分之二,而且唐代人口统计也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所以整体算下来,唐代社会的整体税赋只有隋代的五分之一左右。这样就导致大量的财富留在了民间,民间有钱,这才有所谓的贞观之治嘛。

但是富了和尚穷了庙啊,中央财政还是缺钱啊。问题不在于缺,而是为什么缺。枪杆子、印把子都在皇帝手里,缺钱就在民间收啊。为什么唐代的皇帝做不到呢?这才是真正有趣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唐代最有机会这么做的。为啥?我们在中学就学过,唐代继承的是隋代的租庸调制。简化地说,唐代的土地是国有的,朝廷给老百姓授田,一户农民拿了国家的土地,秋收之后就给国家交租,合情合理吧?

但是你想,这么做的基础,是国家有超高的行政效率。你得对全国的土地有全面的掌握,对人口的变化有全面的了解,人死了,政府得有能力把土地收回;人口增加了,政府得有能力找到新的土地给他分配;土地自由交易的市场,政府得有能力完全禁绝土地交易。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水旱灾荒、鳏寡孤独、功臣世家得有特定的机制照顾。至少得做到这几点,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实现租庸调制。

但是你想,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战乱刚结束,想恢复隋文帝时期的那种行政能力,是很难很难的。

关键的地方来了。遇到一个大问题,是迎难而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找出权宜之计,缓解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分水岭。

在财政问题,当时所谓迎难而上,就是全国清丈土地,统计户口,财政统收统支,钱先收上来,然后根据朝廷的法度再分下去花,这是正常的财政建设思路。当然,这也是非常难的。那权宜之计呢,就是想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办法去搞钱,只要朝廷有钱花就行。在这个很大的十字路口上,唐太宗虽然号称是千古第一明君,但是在这个时刻,他还是走错了路。他选择找权宜之计。

唐代初年的这个权宜之计,有点匪夷所思,朝廷没钱,包括没钱给部门发工资,那就不给钱给政策,让各个政府部门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简单说就是朝廷不给政府部门办公经费包括官员的俸禄,而是拨给一批土地和钱,你们自己经营去吧。对啊,朝廷心思明摆着,土地是财富之母,每年都有收成,而且钱能生钱,你拿着钱不是可以放高利贷吗?这以后每年的办公经费不就有了吗?朝廷干嘛还要兴师动众收税呢?

这个算盘听起来打得是不错。但是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你给政府部门一块土地,土地和企业是一样的,经营起来并不简单,从出租到收租,再到粮食的运输、储藏、加工、销售,任何一环出了问题,更别说遇到灾年,这个部门的经费和官员的俸禄都没有保证啊。

还有,给钱放高利贷。那个时候市场经济不发达,利率高得吓人,年利率高达100%,翻一倍,所以那时候借钱不是平民,只能是商人,而且只能是短期使用。更重要的是,放高利贷,那也是个专业的活儿,外行官员干这个,不仅赚不到利息,最后本金都容易赔光。

那怎么办呢?唐太宗有办法。不是外行不行吗?那就用专业人员,他设了一个职位,名字很朴素,叫“捉钱令史”,捉就是捉虫子的捉,钱就是金钱的钱,你看,从官职的名字就不体面。中央政府一共70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配9个捉钱令史,你们每人拿五万钱,去放高利贷,赔了得罚,完成任务的就给奖赏,连续一年都能完成任务,就升官。

这又是一个看起来挺好,但是一执行就走样的政策。你想,官员有了升迁动力和诱惑,手里又有权,那做起生意来和抢有什么区别?朝廷不就是要利息吗?好办啊,强迫商人贷款不就行了吗?这么一来,你算算每年有600多个捉钱令史要升官,而当时唐代中央的官员定额只有730个位置,这个官升不上去嘛。你想600多个捉钱令史全升上去了,这官场风气不就完了吗?

这只是唐代财政混乱的一个例子,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思路,就是唐代皇帝不愿意做最难的正式制度建设,总想着对一个明显不可持续的状态做修修补补。

这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是因为政府对民间缺乏控制力,民间经济反而出现了极大的繁荣。盛唐时代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我们说了刚才的材料你也明白,这个繁荣其实是畸形的;第二,就是不健康的财政迫使政府用各种歪门邪道搞钱。而且你发现没有?这里面还有一个恶性循环的逻辑。政府越是能够通过歪门邪道搞到钱,它就越是没有积极性去建设正式的财政制度。

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官员数量越来越膨胀,权贵生活越来越奢侈,国家管理的地盘也越来越大,政府开支越来越多。那怎么办?还是老办法。

第一,国家正式财政,就是户部管理的钱被边缘化,皇帝新设了一堆什么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都去正式制度之外去搞钱。这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破坏作用,你想都想得到。第二,就还是不给钱给政策。地盘多了没法管也没法收税,就干脆设节度使,你们自己筹措军队,就地解决粮草。还是唐初的那个办法,把政权单位看成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卸下中央财政的负担。

这么做的结果呢,负担确实卸下了,但是祸根也就种下了。后来的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还有藩镇割据,其实根子都在这里。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过程,其实要说的,是做事的一个方法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一句口头禅,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遇到问题,就根据网络反馈解决问题。对,这确实是这个时代解决大多数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是今天唐代财政的故事就是,再多的小步快跑、权宜之计也堆不出一个根本性的战略思考和制度设计。

为啥?因为,第一,权宜之计,会让症状暂时缓解,让我们丧失解决真正重要问题的决心和时机。第二,权宜之计带来的负面因素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积累、发酵、放大,会在我们无法预料的时刻给我们带来更沉重的危机。

相关文章

  • 鉴史谈今——我们不知道的一面

    我们中国人一想起“盛唐”两个字,总是觉得很有面子,那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军力鼎盛、诗文灿烂、民间富庶、自由开放,...

  • 《历史的教训》让我们以史鉴今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

  • 读史鉴今·之一

    题记:读历史,通古今,借前车之鉴,知未来之路,以简洁的文字、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名人逸事,让您以最快的方式了解你所知...

  • 阅史览今(一)

    对于历史,由古至今都有许多名人提出著名的词句,例如“读史使人明智”“鉴古识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等等。 鉴...

  • 切面看史

    《切面看史》 面上读史终觉浅, 一域深挖百相生。 不求所有多维证, 以古鉴今辅大成。20220210

  • 学党史 感党恩 暖民心

    “鉴古可知今,学史可明智。”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

  • 读史鉴今  哲语细细

    文史不分家,一直喜欢读史书的我,近半年来跟着儿子重听了“喜马拉雅电台”的《老梁数英雄》、《老梁论成败》和曾仕强《论...

  • 薛东明*诗集

    薛东明*诗集 (1) 华夏神州五千年, 朝代更替到今天, 温史鉴今知兴衰, 古为今用写新篇, (...

  • 瞻彼洛矣

    昔瞻洛河水泱泱, 今观南海风雷荡。 逝者如斯史作鉴, 古今尚武保国邦。

  • 2021-07-20谈谈为何读历史

    为何读史?或曰:读史以明智;或曰:知古以鉴今。我说,此二者乃豹之一斑,鼎之一足!如此,读史还可为何?依我之见,读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鉴史谈今——我们不知道的一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ic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