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从事写作的人,在选材的时候,务必选你们力能胜任的题材,多多斟酌一下哪些是掮得起来的,哪些是掮不起来的。假如你选择的事件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自然就会文辞流畅,条理分明。……能说此时此地应该说的话,把不需要说的话搁一搁不要说,要有所取舍。”——贺拉斯
很多人认为写文章好比建造房屋,都要有高超的制造大师,有充分的材料。制造大师需有丰富的才识、胆略及远见,能够识材、选材、用材,还能够将材料组合得无衣无缝。
大学教科书上总结文章好选材的几个标准:
一、选择熟悉的材料
契科夫:
“别胡诌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痛苦,别硬画自己没有见过的画面,因为扯谎在小说里比在谈话里还要乏味得多。……谁要描写人和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
同行好借鉴,隔行难借鉴。没有亲身感受,就没有真情;没有真情,就写不成文章;间接得来的知识,其信息量和信息完整性远不及人的亲身感受。
若有人轻视生活阅历和参考借鉴,一昧地从已知条件出发去推演,挖掘那种自身并未经历,又无前人经验可供参考的素材,得到的素材往往很不成熟,因为素材不成熟,脱离自身的积淀去创造别的情节,最后写出的东西就难免虚浮,犹如隔板猜物,必然失败。内行一看就是瞎扯,外行看了也觉得无聊。神话《西游记》,其中的基本情节,也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时事而写出。
写作中,作者若不能清楚地知道各行各业各种人物的处事方法与语言,那么他就经常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不知道话该怎么说。小说中的人物在故事中犹豫,作者的笔也就在纸上犹豫,这是写作速度慢的一大根本原因。要想提高写作速度,必须博闻强记,丰富经验。
一个作者只能写好自己具有深厚素材积淀的情节,选择自己熟悉材料来写,心目中脉络就越清楚,就会驾轻就熟地运用它并能用流畅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比较容易写出感人出色的作品。
二、选择真实的材料
所谓真实,两层含义:一是材料的真实,实有其事,确凿无疑,即严格意义上的“生活真实”,严格地符合客观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二是指即使“艺术真实”,也能从本质意义上反映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为了达到事实性材料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的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也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文艺作品题材的真实性乃是艺术的真实,即经过艺术的提炼、集中、概括,由生活真实转化、上升而来。一切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都要合乎生活的常理。
文章的组成材料要经得住核实,还要用得恰当贴切。引用别人的话不能有丝毫的误差,做到字、词、句、标点完全与原文一致。决不可马虎从事或随便篡改、增删,切忌断章取义、削足适履。在议论文中,使用个别的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应尊重其原貌,万不可为了说明自己的看法而缩小、夸大甚而捏造事实。引用数字,要绝对准确,数字是事物量的反映,丝毫含糊不得。“假大空”,“假”是要害,假的论据、数字,往往得出假的结论、假的思想意念。
“文章本天成”。唯“真”才可情感充沛饱满,才可激情洋溢,才可感人肺腑,才可荡人心魄。情感是在“真”中孕育,情感更是在“真”中升华。而虚假的材料就由于编造而容易出现明显的破绽,文章也因虚假而被怀疑。
三、选择典型性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有“以一驭万”的功效。
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又是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共性,总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个别的、特殊的事实表现出来的。
鲜活的素材,鲜灵活泼、鲜明生动,不死板、不陈腐,能让文章具有强烈的生活现场感。
典型材料不是轻易可得到的,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进行精选。并不是任何事实都能最深刻、最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在可以表现主题的许多材料中,要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富于特征、最深刻、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典型题材。题材越典型,就越能充分地表现主题。
典型的材料可以做到“以一当十”,以高度的概括力,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能够“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因此我们选取的材料越典型,作品越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选择典型性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密度”和“分量”。在运用典型事例时要注意跟概括事例相结合。典型事例是“点”上的材料,概括事例是“面”上的材料,要使“点”、“面”结合,才能做到既全面,又有重点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题思想。在选材上做到点面结合,在写法上就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疏密相间;概括事例,概括简略地叙述;典型事例,重点详细地描写。
四、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新颖,是说材料有新鲜感,以前没有被别人用过或很少使用,或者从新角度对旧材料的活用;生动,是说材料以及对于材料的具体表述要有感染力。
新颖、生动的材料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体形象。这类材料显示对象本质,带有感性特征,能够通过鲜明、生动的感性特征,容易通过联想唤起读者沉睡的表象。由于表象是有形象性的,所以没有直接的形象的语言文字也具有了形象性。
2、能使读者感到亲切的材料。要为人所熟悉,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贴近内心。即使经过提炼加工,也能贴近人们的内心,让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似曾相识”,使人感到有新的发现。
3、选材还要考虑到文体特点。叙事性文章要富有情节和悬念,应多选取具体形象、感染力强的材料,能唤起读者期待心理,有很强的吸引力,还能给读者带来惊奇、确信、怀疑等心理反应。议论文则是概括性的,具有逻辑说服力强的材料。说明文要有助于揭示对象特征。抒情文多选足以触发感情的材料。而学术论文,主要以新而深的观点取胜,要有鲜为人知的最新发现。
有些材料虽然确实、典型,但不一定是新颖的,而是别人早已用过的陈旧材料,也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焦裕禄说过,“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这里所说的“新颖生动”,就是不落俗套,就是摒弃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概念化,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风格。独辟蹊径,言他人之未言,抵达他人未曾抵达的深度,找到他人未曾言说的独特视角。
怎么找到有独特视角的选材?从生命历程中,萃取独特的经历;从日常中,发掘平凡背后的意义空间;逼视自己的过往,挖掘内心隐藏的生活。
五、选择突出主题的材料
选材,要为表现主题服务。必须以主题表现为依据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决定主次与详略。凡是能有力说明、烘托、突出或暗示主题的材料就选用;反之与主题无关,就坚决舍弃。
选材不当的毛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会辨析,缺少判断力,看不准材料与主题之间是否有联系。二是不忍割爱,误以为写文章材料总是越多越好,特别是那些花了不少力气才弄到手的,或者材料本身看起来还比较新鲜、生动的。
材料与观点南辕北辙,用了自然让人感到内容荒唐;缺少个性或新鲜感的材料,也会使人感到平淡、肤浅;不去考虑材料是否真的能生动、有力地突出主题,统统塞到文章里去,结果便是臃肿、芜杂。
总之,材料积累的多,运用又恰到好处,就可将文章的“散兵游勇”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使之成为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强将。“博学才能多才,远见才能卓识”,只有将学、见、才、识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出人头地”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