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读的时候,看了《塔木德》(苑琳编著,中国编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到23页、《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学》到第3页。这两本书是通过百度认识的;在百度中常常看到有关犹太人的经商智慧及故事,被这些逆向思维所吸引,出于对它们的好奇,便购买了此书;《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学》则是被它那成熟的经营之道所吸引,我认为自己这个阶段正需要这样的知识来丰富的我人生。我喜欢一边读一边写写划划,既是对新知识的消化,也是对价值观的重塑和认识,更是对过往人生的梳理和总结。
《塔木德》的读书笔记是:
1、前言内容后半部分中有一个犹太人母亲对孩子的教导:假如有一天要逃命时,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去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伴随着你。
2、第1章”最会赚钱的民族告诉你:经商需要智慧“。任何一个想成就大的事业的人,都必须肯从小事做起,要采取化整为零、积少成多;洛克菲勒曾说:”从最底层干起,一点一点地获得成功,我认为这是搞清楚一门生意基础的最好途径”,任何一个人都 不可能做到一步登天地成功,从底层做起,勤奋工作才是唯一可靠的出路;生意从不嫌小,收费从不嫌高。看到这里,我在想我这几年的陪读期间,曾多次从面试激烈的竞争中进入好公司,顶着35岁+的年龄,从最低层做起,没几个星期就做出了超同事业绩,但是最后都是辞职收场,从低层做起这不是最终的障碍,最难的是要一并兼顾儿子的生活和学习。
这一个point告诉我,每次进入新单位,从低做起是对的,并不是一件丑的事,这个观点是对的,在以后新投入中可以继续参考;另外要找出适合可以兼顾儿子的生活和学习的出路。我不是好高骛远,我缺少的是迈出这一步的勇气和兼顾的能力。蒋建平的发家史中有一段经历值得我来借鉴:想开一家快餐店,但是没有多少资金,所以只好有一个偏僻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在没人知道他的快餐店,他就散发小广告。当我是一个人的时候,我曾经是这样经历过;现在从不好的经历到稍好的生活,似乎在乎身边人的感受也成为了障碍。我不怕底层做起,要做的是兼顾家里成员的感受。
这样,所以我的事业迟迟未能开展。
我陪读,但我也想继续我的事业。
3、“抓住信息才能赚大钱”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找不到可以攻破的。比如里面说的犹太人巴菲特股神,在购买每一支股票之前都会深入了解这家公司;我想问的是,如何去深入了解?这又将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我也有炒股,自认还不算太烂,但是却没有暴富的感觉。
那些渴望财富的人,最大的苦恼就是找不到创业的方向,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但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商机。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者,看似是因为运气好,而实际是因为眼光敏锐,找到并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时机,所以才找到了他们成功的康庄大道。这种独特的眼光人人都可以培养。我想说,如何才能”眼光敏锐“且如何培养呢?这又将是我要突破的地方。
4、善于根据时势和经济环境来制订自己的经商目标;在对于事情无助时,只有静下来,才能冷静地思考解决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时,要告诉自己”我要!我能!一定有办法!”在进入死胡同的时候,只是没有找到出路而已。
5、犹太人认为,财富掌握在有钱人的手中,只有想方设法赚有钱人的钱,才能赚大钱,他们总结了一条78:22的原则;廉价商品虽然很容易流行,但生命期很短;
6、犹太商人经商的营销手法是厚利适销。这让我想起了苏世民的一个观念:实现大目标和小目标的难度相差无几,唯一的区别在于目标越大,其产生的影响力也越大。人的精力有限,既然每次只能聚焦一项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事业,就应该选择一个真正值得努力和专注的目标,奋力一搏,确保成功。
最近特别忙,还能忙什么,还不是家里的事,兄弟姐妹的、儿子的......,很能理解有些人丁克的想法和做法;总之由于时间有限,《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学》只看到第3页,不过这本书一开始便让我感慨颇多。
第一章讲的是思维的道场:改变观念,改变人生。稻盛和夫坚持不赚不义之财,这个思维方式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生的维度,即使是一个能力出众、满怀激情的人,如果动机不纯,那么最后也必然成不了大事。春风得意只是一时,马失前蹄才是最终结局。人必须学会扩展生命的广度、深度,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问题,才能领悟人生方程式的深刻内涵,走 上更宽阔的发展道路。
原以为这里的思维方式是与数学有关的思维方式 ,对数学思维一窍不通的我开始有点担心自己永远领悟不了其中的内涵;截止到这里,通过敲打这上一段文字,我才明白,原来这里说的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让人担心,这里是指一种价值观,恰巧也是我自己认为的价值观。很幸运,我的三观基本上是对的。
“如果动机不纯”这几个字令我特别有感触:就如前几年的理财,我的动机只是想单纯地延续做理财师的职业生涯,为客户或投资者带来正增长式的财富,并从中树立自己专业的品牌和口碑,对每一项产品都用心筛选、果断从容投入并安全退出。在当时的团队中,我是唯一一个以敏锐的风险意识脱离苦海,有些人却并没有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动机不纯深陷苦海之中。
人到四十应不惑,只因今生波折多;每次感觉心里空空的,总是那么幸运的可以遇上一些好书,可以捧着心爱的读物静化心灵、陪伴灵魂。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