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回忆当初怀宝宝时作为父母的期望,一定是想生一个聪明漂亮积极上进的孩子,渴望他能够继承爸爸妈妈的优点,甚至能够超越父母,攀登到新的高度。
一日三餐的营养,只要有空就要听的胎教音乐,一天也不肯放松。
可是,随着怀孕月数的增多,心底的期望值渐渐降低,到了临盆前,反倒只剩下一点小小的期望,只要孩子四肢健全、健健康康就好,其他的要求一起消失了。
孩子出生后,会走路了,就开始各种早教,识字,背古诗,不知不觉就把最初孩子健健康康的想法忘记了,自然开始各种各样的鸡娃。
我们的欲望从何时开始的?为啥忘记了生育前的最低期望“四肢健全、健健康康”?
董宇辉的妈妈在他每次回家时,都会对他说:“儿啊,我只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你别失眠,好好吃饭,颈椎不疼。妈就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为啥,我们的想法做法却跟最初完全不同了?为啥要他积极努力出人头地,赢得人人称赞的未来?
如果孩子能健康、快乐,活得轻松自在,就算是过得极其普通,是不是也可以接受?
如今,孩子心理问题频出,反思自身,听心理专家分析,不是孩子出现问题了,是孩子进步了,而家长和老师还停在原地。
或许真是这样。
回想60后、70后这一代的成长,姊妹们都三四个,放了学不是和小伙伴们疯玩,就是下地割草喂牛喂猪,家长呢,忙着干活,能让全家六七口人吃上饱饭,穿得暖和,就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哪里有管娃学习的心?
所以,疯狂玩耍,天天亲近大自然,小伙伴打架了,家长打一顿,回头又凑一起玩去了,“狗脸子亲家”,哪里有什么交往难题、心理问题?
那时候,家长就是想着别烦我,让我好好干活,挣工分吃喝,不然一家子喝西北风呀!
90年代后,物质丰富了,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再出生的孩子就掉进了福窝里,吃,穿,啥也不缺。没有物质担忧的父母,有了更多心思来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我们都在要求孩子成为比自己还优秀的人,我们当年做不到的,现在要求孩子做到……
这种高期望值,加在孩子幼小的身上,就是沉重的枷锁。比起我们当初的成长来,不知要沉重多少倍?所以,如今,孩子一上学就背上了巨大的压力,那是父母不容易被满足的得寸进尺的欲望。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孩子不应该成为你期待的人,而应该成为更好的他自己。
我们如果每次都关注他的健康状况,就像董宇辉妈妈那样,不失眠,好好吃饭,颈椎不疼,妈妈就高兴。
放下家长的高期望值,放下执念,只要孩子品德好,能自己养活自己,就可以。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至于让家长长脸、光耀门楣那种奢望,是可遇不可求的。接受孩子成为普通的大多数才是常态。
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並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著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