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年(1921年),夏丏尊应邀来到浙江绍兴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之后更延请了朱光潜、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匡互生等大师来此授课或讲学。他们提倡宽松的教育环境,给这所小小的中学带来了全新的空气。在白马湖的几年时间大约是非常惬意的,江南景色怡人,身旁又有老友作陪。朱自清曾经在散文《白马湖》中回忆道:“他(夏丏尊)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

1925年,离开春晖中学的夏丏尊到了上海,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他,后来和叶圣陶合作创办了《中学生》杂志,影响了几代的中学生。《文心》一书也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作写就的,最初连载于《中学生》杂志上,并于1934年出版了单行本。《文心》同时也是二人儿女订婚的一份礼物,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这是一本有爱的书。

从第一版至今,《文心》问世已有80多年了,这本原是写给中学生的书,却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接纳和喜欢,长踞写作类工具书榜单,豆瓣评分高达9.1,是写作类书籍里的经典之作。
一句话来总结《文心》便是:这是一本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读写书。《文心》把读书和写作融入一群中学生和老师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将读书的方法、写作的原则娓娓道来。
一、读:读出精妙
在《文心》一书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用来介绍读书的方法。
1、力求经济:枚叔的书单
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
《文心》中,枚叔给大文重新整理书架,挑选了以下这些书:
辞典:《辞源》
小说:《老残游记》《镜花缘》
古诗:《唐诗三百首》
经书:《论语》《孟子》
杂志:《中学生杂志》
这份书单的精妙之处在于:虽数量不多,但每一本都是精品,种类丰富,古今融合,且与中学生的课业相得益彰。
读书贵精不贵多,阅读重在讲求阅读效率和收获,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取最经典、最合适的书,才是最符合“经济原则”的读书方法。
2、读书方法:两种经验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书上的字明明个个都认识,但凑成了一篇文章之后,却左看右看,都看不出什么门道。其中缘由之一在于缺乏“经验”,没有和作者之间建立连接。
《文心》中把经验划分为两种:内在的情感经验、外在的景物经验。如果读者缺乏与作者同样的生活和感情体验,可能就很难体会文章的妙处。例如《文心》中提到的鲁迅《秋夜》中的描写“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作为中学生的大文和乐华就起初就难以理解。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一是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二是通过阅读、观察,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3、读书笔记:读书不苟且
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
读书笔记古已有之,许多以“随笔”“录”“钞”“诗话”“词话”等命名的书籍,就是以前人们写的读书笔记。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评李白的诗句: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读书与读书笔记互为促进,而读书笔记的写法也不拘于定式,可长可短,可以写文章的笔法、自己感兴趣的词句,也可以写与自己生活有触动的点等。
二、写:左右逢源的艺术
写作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可以在其他学科门类中找到连接,是一门“左右逢源”的艺术。
譬如绘画,绘画可以表现静境,是用来记事的。文章则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用来表达动境。
又如戏剧,戏剧通过舞台上的人物之口,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小说则是用书面语言铺陈出一个同样丰富的世界。
再如习字,写字素来讲求“迅速、准确、匀整、合式”,有一定的章法。而好的文章也要求用词准确、合乎行文规范。
三、写:作文即生活
创作全是自己的事,忠于创作,就是忠于自己。
1、作文即生活
在《文心》的序言中,朱自清提到学习国文的一大困难在于:“无论读或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这个问题就要回归到“为什么要写作”这个根本问题上来。
根据叶圣陶和夏丏尊的看法,作文本身就是生活,与吃饭、睡觉是一样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一个锦上添花的点缀物。即使是为了培养写作习惯而进行的刻意练习,也是一个让写作融入生活所做的努力。
2、写作内容
(1)触发
在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明确写作目的之后,我们需要寻找写作的内容,这时“触发点”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而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比如杜甫在诗中写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一种由景物触发的感情。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长,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衍生出许多新的视角。因此,在读书之外,我们还要多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和观察,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中学习,拓展自己的触角。就像我们少年时读《红楼梦》,看到的多是宝黛之间的爱情。而工作数年后再读,人际关系、职场规则、人情冷暖一一铺陈开来,读出的况味又何其不同。而这些感受、思想不断地累积,也可以成为写作中重要的素材。
(2)知情意
知、情、意是心理学上的划分,分别对应感官感受、情绪体验和思维。在写作上,文章的内容也可以分为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
对于同一个话题,每个人的知识领域和专长不同,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所侧重地写。比如环境保护问题,中小学生可以写环保对于日常生活的好处,污染环境会带来可怕后果,这是情和意的方面;环保专家可以提出环境治理的方案,政府官员可以提交环保法规修改意见,这是知的方面。
3、写作形式
(1)文体选择
在《文心》一书中,介绍了书信、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游记、日记等多种文体。在写作之前,我们也要根据写作目的,选定具体的文体,进而开始进行写作。
例如写游记,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路线图”式的记叙,另一种是摘取自己的印象进行描写,类似于“绘画”的形式。
(2)文章组织
内容靠着组织而完成,组织也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在确定文体和写作内容之后,需要选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将内容“串”起来,否则就成了“话语的杂货摊”、“文字的百衲衣”。文章组织的原则可以用六个字概括:秩序、联络、统一。
凡事皆有一定原则,但如果作文只追求公式、模板,则会陷入“八股文”的怪圈,无法传达真正的思想。
(3)习作、应用之作、创作
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进攻,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文心》中将写作划分为三种:习作、应用之作、创作。其中习作是基本功的训练,只有坚持练习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才能进行应用之作和创作。
其中创作是最高等级的写作,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产出的是新鲜的内容和思想。
文学者固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学者的态度却是人人可以采取的。惟能如此,才真受用不尽呢。
今天白马湖畔仍保留着夏丏尊、丰子恺等大师们居住过的屋舍,曾经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学者早已作古,但好在他们留下了诸如《文心》这样的经典著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以及期望从阅读和写作中汲取养分的人们。
字如其人,文如其神。写作是生活,也是做人。写作最重要的原则是“忠于自己”,用创作的态度去对待每一篇文章,方是文学者的态度。如果只是敷衍了事,草草写就,则辜负了写作的应有之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