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张嘉佳的第二部电影《摆渡人》,一直想找个时间写点东西,今天就趁着机会发了出来。
看过第一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当时的感受是“演员演的很卖力(特别是小岳岳),不愿意把它当成一部常规的爱情剧,我欣赏他的三段论,欣赏他的三段纯真简短的爱情故事,总的态度,还是欣赏。”
这一次的摆渡人票房四亿,但是评分以及口碑都很差,有人说这部电影没有主线,零散的小故事、每隔五分钟就出现一次的心灵鸡汤这些都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所应该具备的。我不认为他们说错了,但不认同。
可能有私人因素在里面,可能与自己的玻璃心有关,但归根结底,在影院的两个小时,我觉得是有收获的。
从高中开始看张嘉佳的书,当时很向往书中的爱情,充满同情,竟又“感同身受”;也喜欢他的鸡汤,很简朴,不是没有道理,至少让读者明白一些事情,可以有些感动,而感动,不就是很重要的事情吗?
有一种偏执狂,不论外界的看法,不管传统的眼光,只坚持认为心中所喜欢的东西,张嘉佳,其实就是这样的。我没有见过他,也没有听过他的声音,但从他的文字里,我真切的感受到他的故事。他天生就是写故事的人,天生就是生在故事里的人。他说:“陈末就是我自己,因为沉默。”
“在歌曲的间奏里,在无限的广阔里,在四季的缝隙里,在城市的黄昏里。结果脚印越来越远,河岸越来越近,然后看到,那些时刻在记忆中闪烁的影子,其实是自己的。”这是他教会我的。
《摆渡人》原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待在你的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受也不同。还记得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哭得不行(羞羞……)
《摆渡人》的故事就是几个高级备胎的故事,一厢情愿的苦恋,最终依然只是备胎,但这是心甘情愿的。
她可以为他和另一个女人拼酒,喝遍了大半座城的酒吧;为了他花光所以积蓄只为开一场演唱会给他自信;她可以为他永远做一个摆渡人。
“陈末,你有没有为一个人拼命过?”有人可能觉得可笑,幼稚,但确实,我沉默了。
我们甘愿做一个摆渡人,至少看得见岸边远处的一点阳光,至少不会有遗憾,仅此而已。
“我以我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我为小玉扼腕叹息,但我理解她。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我爱你与你无关,就算我此刻站在你的身边,依然背着我的双眼,不想让你看见,就让它只隐藏在风后面。”
如果,遇到这样一个摆渡人,他会不会告诉我,“缘分就像这冰块,握在手里很快就化了,张开手,原来什么都没有,你需要的只不过是一杯温暖的热茶。”
我想,我也会告诉他,“你努力的想要摆渡他人,却唯独忘了摆渡自己,是你太偏执。”
惟愿摆渡人的世界也能春暖花开。
——2016年12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