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随感
今天立秋。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天空高远,白云悠悠,好像一丝凉风从耳边略过——秋真的来了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表示秋天的开始,此时,草木开始结果孕子。 “立秋三天遍地红”,这“红”就是庄稼成熟之意。你看,南方中稻开花结果、北方大豆结荚、棉花结铃,合谷开启成熟收获的季节,丰收画卷正徐徐铺开。
小时候,记得八月份田间劳作最是辛苦。谷子地该锄最后一遍草了,钻到几乎跟我一样高的谷田里,弯下腰,谷叶正好打在脸上,那种刺痛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辣辣得疼。我不会用锄头,杂草只能一棵一棵拔,脸上的汗成股流下来。为了腿、胳膊免受谷叶“爱抚”,我都是穿长袖衫、长裤。几个来回下来,汗水和着灰尘,还有沾到脸上的谷叶,黏黏的,又生疼生疼。站在田头喘口气,吹一会儿小凉风,便觉得舒服极了。棉花该二茬打头掐枝了,钻进棉田,把又长出来的头掐去,没用的枝叶掐掉。玉米地也是最后一茬除草施肥。
头上是热毒的阳光,田里是不停劳作的我和母亲。因为受过劳作的苦,所以对粮食格外珍惜和敬重。儿子总说我吃剩饭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是看着白花花的面条、米饭,丢了实在可惜。也许只有亲身体验庄稼的来之不易,才会种下“拒绝浪费”的种子吧。
劳作了一天,傍晚回家时,回头望望,满眼的庄稼地开始逐渐褪去绿衣换成斑驳的金黄,一颗颗谷粒、玉米粒慢慢变得饱满。棉花桃也正一天天膨大,仿佛明天就要裂开嘴大笑,那笑声里,吐出的是一绺绺洁白希望!这希望,是春天播下的。农人每年都和田野有约定——在立秋禾熟之时,开始兑现春的承诺。
立秋这天也有高兴事,那就是吃西瓜。奶奶年轻时在南方呆过,所以我们家在这天会买个大西瓜吃。那时农村物质条件匮乏,买西瓜要提前跟供销合作社的人打招呼,不然可能没有,想吃也吃不上。当时供销社的负责人跟我们是邻居,每天立秋,他都会给我们家留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
中午小睡过后,我和弟弟便来到奶奶住的堂屋,眼巴眼地看着浸在冰凉的井水里的大绿皮西瓜,口水都要出来了。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说声“小馋猫”,就手脚麻利地切开来。绿皮、红瓤、黑籽,西瓜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我捏起一块,小心翼翼地咬一口,哇,瓜的甜、井水的凉,让小小的我瞬时有进入仙境般的美妙感受!
吃了两块,还想吃,被奶奶拦下了。奶奶坐下来,搂着我们讲“秋不贪凉”的道理,她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半个月叫“长夏”,天气虽热,但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经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所以不可以再贪凉。我们听得似懂非懂,但是也知道了不能再在晒棚上露天睡觉了。奶奶说,立秋以后就开始有露水了。真的,有时早上起来会看见天上有雾气,白茫茫一片。长大了读到“红霞似绮河如带,白露团珠菊散金”的诗句就觉得特别传神。那时我家门口种着一株菊花,此时花蕾已经饱胀,露出里面的一丝金黄来。奶奶还严肃地告诉弟弟,不许再去邻村的河里凫水了,一是危险,二是立秋一过就不能再下水了,对身体不好。弟弟当时是小鸡啄米一样应着,真的去没去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这时候的蝉鸣声好像也不一样了。大伏天里,蝉的叫声响亮喧闹,一刻也不停歇,而此后的蝉声渐渐有一种尖锐急促之感,似愁苦悲凉之意。小伙伴们逮来两种蝉对比,说伏天的蝉个头大,身体是黑的;立秋后的蝉个头小,身上有绿颜色。我细细看,果然是这样。
立秋诗词最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孟襄阳的这首《初秋》:“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一下子把人拉回童年乡村生活的场景。劳作一天,晚饭过后,人们闲散地坐在门前空地上,天高地阔的谈着农事、唠着家常。旁边田里的庄稼透着微微亮光,仿佛是为他们点亮一盏灯。
三伏尽,立秋时。身边万物低语,田野灿烂有光,让我们对翩翩而来的秋送出祝福,愿硕果累累,仓箱可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