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事君之道

事君之道

作者: 遇见哲美 | 来源:发表于2020-10-14 23:07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孝经》的事君章。先恭诵原文:“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事君就是承事君主。讲孝道,讲怎样承事父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讲如何承事君主呢?儒家所修的核心道德是“仁”。面对不同的对象,仁有不同的名称——对父母叫作孝、对兄弟叫作悌、对君叫作忠、对朋友叫作信。换言之,孝悌忠信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所指却是同一样东西——仁。

    所以孝道所修的实质上是仁德。对父母的爱,是仁德的开始。如果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爱的话,说爱其他的人,那是不可能的,是假的。所以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可是如果只停留在爱自己的父母,不爱其他人,那仁德是不圆满的。孟子说“仁者爱人”,圆满的仁德是爱一切人。所以,要把对父母之爱不断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家庭扩充至社会、扩充至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家国天下的情怀。

    《孝经》着眼于孝的本质——仁来谈孝道,讲的是充满了家国天下情怀的大孝。所以开宗明义就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从承事父母开始,逐渐扩充至国家、天下的层面,就必然涉及到事君。

    因为既然“仁者爱人”,那么君主也是人,当然要以仁心待之,更重要的,君主的职责是为国家、天下的大众谋利益,所以通过承事君主,可以涵养、落实自己对天下人的大爱。当这大爱圆满,那么可与天地参的仁德圆满之身才算最终挺立起来。可见,事君是圆满仁德必需要的环节。所以,讲孝道就不能不讲事君之道。

    那么怎样通过承事君主涵养仁德、圆满大孝呢?我们看看事君章是怎么说的。事君之道,涉及到君臣两方面,所以为臣者事君时,要从自他两个角度着眼。对己,要做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进是上朝,“进思尽忠”上朝的时候,也就上班的时候,要一心一意想着怎样忠于自己的职守,把工作做好;退是退朝,“退思补过”,退朝后,也就是下班后,要反省一下,自己工作中有哪些疏漏、错误,以便及时纠正改过。这是对己,那么对他、对君主呢?则要“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君主、领导做的对的,就要顺着领导,积极促成美事;君主、领导做的不对的,就要想办法匡正、补救,避免或减少损失。为人臣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代君主着想,付出对领导的关爱。这种关爱,是一种大爱,是要辅佐君主把利国利民的事业做成功,成为内圣外王的明君圣主。

    这样做的效果怎样呢?“故上下能相亲也”,君臣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关爱。职场中人,常常因为不知道如何与领导搞好关系而发愁。《孝经》这一章就给出了诀窍,不用请客送礼、逢迎拍马,只要老老实实的尽到为臣之道,自然就会感得良好的君臣关系。也许有人会觉得说,还是那些会来事的人,更得领导的欢心,跟领导关系更好。

    这个我们要辨析一下,那种靠逢迎拍马赢得的关系好,是真正的“上下相亲”吗?上下相亲是上下之间互相关爱,逢迎拍马者求的是一己私欲,谈不上对领导、君主真正的关爱,只是投君主所好,换取最大的利益而已。一旦君主、领导不能再给自己带来利益,马上就会改变态度、改换门庭。领导也许会一时被这样的下属蒙蔽宠爱有加,可一旦被对方抛弃乃至背叛,则又无不悔之不及。

    这样的君臣关系能是“上下相亲”吗?“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必须是君臣之间,以仁义之心相待,真诚无伪的代对方着想,付出真爱,才能营造成真正的上下相亲的关系,荣辱与共、休戚与共。而这样的关系,才能真正经得起岁月、风雨的考验,如果领导一个事业的核心团队是这样一种“上下相亲”的关系,何愁大业不成呢?

    或许又有人说:我已经付出了忠心与关爱,可是领导对我并不买账,“上下相亲”的结果似乎并不会出现呀。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我爱别人,可是别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的成色是不是够啊?

    如果我对领导、君主的关爱不是发乎至诚,那么领导反映淡漠也就不足为怪了。那就还是要从涵养自己的仁德入手,一如既往地尽忠。假以时日,领导一定会被感化。即便此领导不能被我感化,但我尽到了做臣属的应尽的本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能够上下相亲的领导一定会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讲师~左玉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事君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vg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