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是围绕着孩子不会做选择所引起的,在我日常跟孩子的相处中我也发现到儿子在做选择的时候也是模棱两可,其实我也犯了和案例的学员同样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觉得他还小不会自己做选择不会自己做决定,遇事怕麻烦,所以就直接告诉他那个选择让他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做,也不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子。目前我也陷入了跟此案例一样的困境:放手给他孩子有没有展现出我想要的那个结果,然后我变得很彷徨迷茫,放手又没有动静,抓住又不听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让人很难受。
老师在这节课里面讲了孩子小的时候都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很强的自信,所以父母出于几个原因,往往都喜欢帮孩子来做主。
1.觉得孩子太小不懂事他不会选择一个对他好的选择。他不会选择一个最后会给他带来好结果的选择。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也未必全部帮他做主,只有在学业上面我会按照我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来帮他作出选择,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越在意的反而越被自己搞砸。
2.父母觉得养大这个孩子自己是有权利为孩子做主的。这个信念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当然我是在匮乏的感觉源点上面想要孩子变好所以在某些事情上面做了孩子的主,所以孩子经常揪住某件事情孩子总是抱怨我们指责我们,当时我还在想为什么他会这么抱怨和指责我们呢?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伤痛我们为什么就没有去抱怨自己的父母呢?后来我从课程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放下自责和愧疚感,当我把这两项放下之后孩子再也没有抱怨和指责过我。家庭关系相处也是越来越融洽,现在的我渐渐更新了自己的信念,就是孩子他是一个自己独立的个体,他要怎么样玩他的人生确实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建议无法干涉他的选择。
3.父母为孩子做选择比较方便,比较高效率。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决定都是我来做他就是一个执行的角色,当然在他自我意识没有形成的时候,就算他不太愿意迫于压力不得不做。当来到叛逆期的时候,我发现他不再听我的,以牙还牙日常争吵更是家常便饭,换句话说他要把之前我强压给他的全部通通还回来还不解气。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行不通才逼迫我来学习亲子教育。因为自己成长的经历中缺乏亲子教育,在这一块是空白的,我无法从父母如何对待我中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在我的思维中我就觉得孩子慢慢的就长大什么都懂了。把教育就认为是学校的事情,直到孩子的叛逆期我才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石,这个甚至比学习成绩还要重要。所以才去去试着学习成长,去让孩子学会自我选择,当然现在他的状态就是跌跌撞撞,偶尔有时候也会跟我说我不懂得如何选择?我告诉他没关系,大不了就是选错了重新再来吧!
上述的三个原因就倾向于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帮孩子做主做选择。这种互动模式一旦养成又变成了自动化呀。
因为我从小就倾向于给孩子做选择,重复养成自动化,我就觉得帮他做选择这就是理所应当的呀!我从来没有检视过我帮他去做选择会给他的人生带来多么不利的后果,我也没有智慧去检视,直到我学习老师的课程,直到我看到了群里面那些成人的案例,也让我明白到放手的重要性,把洞见留给他把选择还给他的重要性。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从小的时候就让他去选择去承担那个结果。他就会在选择和后果之间建立一个因果的认识,慢慢他就会发展出一套决策模式。而这种决策模式一旦形成,它就是受用终生的这是一种能力的。而我从小剥夺了他这种决策的能力导致他不自信,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现在的我愿意放手给他,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明显的发现有些选择他会自己做,有些选择他不会自己做,有时候我会被让他去问度娘,偶尔有时候我还是会有那种旧的惯性动能想要遇到问题就直接冲出去帮他挡子弹,当然老师说的那种都怪你都怪你也经常发生在我跟他的互动当中,这种他抱怨我的负面情绪最近在慢慢减少。看来孩子也在慢慢接手他自己的人生,尽管跌跌撞撞,总体来说他的能力在与月俱增。还好我是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放手给他,就像曾经的我在青春期的时候因为孤立无援不得不去自己为自己做决定一样,当然这后续也成就了我独立的性格。
后续我要努力的重心就是一手抓自己的修炼,一手去跟他建立一种新的关系,鼓励他去做选择做决定。不管他的那个选择做的是对还是错,事后跟孩子复盘,在实践中成长,跟他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把洞见留给他把选择还给他。当他不确定怎么做的时候给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提点,但是他怎么选我不会插手过问。让我和儿子养成一种新的互动模式,让我的儿子可以重新成长,做一个独立自主能够为自己决定,敢于为自己做决定的独立的个体。
这才是我真心想要培养的具有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真实的表达跟父母沟通,可以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孩子。之前的科举思想应该放下了,新的培养的方向已经清晰明了,往后余生就按照老师给的这个方向和孩子一起自我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