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本书讲述的是:
-人一旦融入群体,就丧失了理性
-即使是高智商的人也会变得极其愚蠢,容易受到暗示,做事冲动,喜欢用感性思考问题
-群体很容易受到煽动,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2.案例
微博、朋友圈算是重灾区。
最经典的莫过于各种爆红一时的网络用语:大家都在说,你不说就 out 了,现在还有几个人说『蓝瘦香菇』?
刚刚发生的战狼 2 票房过 46 亿:人人都说电影好看,你不去看看?
吴京被逼捐事件: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吴京捐款数百万,网友直呼太少,起码得捐上亿
还有福岛核电站泄露抢盐事件:听说碘能防辐射,那我先买个 10 斤压压惊
打砸日本车事件:赶紧发泄发泄,法不责众嘛
甚至这种现象就发生在体育西地铁口:两处相隔 10m 不到的地方,一个空荡荡,一个摆满了单车(这也称为破窗效应: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当然最符合案例的莫过于 80 年代的气功热:政府牵头,意见领袖倾力推荐,包治百病的气功
3.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群体是个无名氏
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会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巨大且势不可挡,这让他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哪怕是杀人和抢劫。
群体中的个人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会让人很难像平时那样约束自己。
群体的情绪会相互传染,易受暗示
群体是无意识的,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他们失去了一切的批判能力,除了轻信再无别的可能。
在这种像被催眠一样的状态下,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清晰的认识,暗示的力量在群体中碰撞爆发,使得总体力量大大加大,再有定力的个人也无法逆流而上。因此,有时只需要一句话,一个鲜明有煽动性的形象,就足以引发最血腥的暴行。
群体是冲动的
群体产生冲动的原因大多是兴奋的、残暴的、勇猛的,甚至是怯懦的。
但是这种冲动总是极其强烈,难以受个人利益,甚至是保存生命利益的支配。刺激群体的因素多种多样,而群体屈从于这些刺激,所以也变得极度夸张。
群体既可以轻而易举地变成刽子手,也可以简单地慷慨就义。
4.获得
理性论证对群体无效,群体更容易被形象打动
文案、图片最好能调动用户的某一种情绪,引起用户的共鸣
譬如 Apple 2015 新春广告【老唱片】:怀旧、亲情
譬如阿斯顿马丁广告:性
断言与重复,是鼓动群众最有效的方式
向用户表达观点时,越简单越好,最好只说一个观点。这个观点需要重复强调
譬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譬如充电 5 分钟,通话 2 小时
群体是无意识的,易受暗示
在用户使用产品中,突出 VIP 的【特权】【价格歧视】,能有效的促进转化率
譬如迅游加速器的每隔 7 天免费使用 1 天 VIP
譬如 Clash of Royale 各种导购场景、内购定价、打折
生活中:持理性态度去看待事物
群体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性
警惕【多数人永远正确】的观点,勇于提出反对意见
遇到问题多想想,多问为什么,正反逻辑都盘盘,别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