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越专注,越低效》也被不少读者喜欢,但不可否认它是一篇极具争议的文章
先附上女友读《越专注,越低效》一文后的深刻点评(无删减):
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把你的专注高效的文章看完了
楼主考研那一段的表述十分之精彩
还有,楼主每篇结尾的终极反问简直太绝了,以后有机会我也要试用一下。装13装得太强大,唬住大家真牛叉。
鉴于第一遍走马观花,出于对自己不够审慎的态度的愧疚,又拜读了一遍。同样鉴于简书不设读者评论的机制,特在此与作者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首先,你有很强的观察力,从你对考试之前众生相的刻画中可见一斑。然而你对原因的找寻未免“失于客观”。诚然,每天兢兢业业复习9个小时的学生和一天复习4的小时的学生可能最后成绩的确相差无几,然而这种情况更多地发生在对本学科不开窍、领悟力差、看重考试结果9个小时和上手快、领悟力强、60分万岁的4个小时。鲜少见到优等生复习一天和差生复习4小时结果无甚差别的情形吧。若是说我整天复习数学就会考得比你好,或者你背上一天的英语就把我甩在后面,恐怕你也不会相信吧。“用大块时间做好一件事
”,看起来是一个容易仿效的法门,实则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总给我们一种“来不及”的焦虑感——今天不复习4门课我加起来就不能复习3遍了,就没法强化了,考试时基础题可能也不会做了。我不能把时间花在选择填空上,因为小题和大题的解题思路不同,大头我不能够舍弃啊。研究生就短短三年,要是花两年做实验,半年写文章,剩下的半年投稿都审不出来,我还怎么毕业啊。……面对这样的焦虑感,有些人选择了“做给别人看”“被生活推着走”,有些人选择了得过且过,有些人超脱出来,勇敢地打破社会价值观排序,甘愿做一个“孩子气的游戏者”。我觉得从教育的真相和社会价值观排序的角度来解读你开篇提到的例子会不会更恰当一些。
此外,你关于考研那一段的表述十分精彩。即便我们保持步伐一起复习,仍让我的回忆穿越到那段时光时,感到你的状态仍然是我所没能理解的,你的忘我、冥想、假说、契合等等一切的“杂七杂八的why思考”……我并不把它归结为“钻研精神”,但却觉得领悟力来自于有方向的专注仍心生怀疑。你在回忆攻克难点时非常诚实——“在相关知识还较薄弱的情况下做4,5道题”。你在有了模糊的概念时先不去看题目与讲解,而是先在脑海中假想这个东西为什么有这些特性,它可能是什么一种模样,你去想像它,去猜测它,让它长出胡须与翅膀,赋予它特异功能。十分幸运,你造出来的这个以数学作为外表的生物与定义里所有的特性相吻合。(当然,也有可能是先看性质,再创造它;也有可能是先创造它,再赋予性质。)这种感觉很难说清。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不是建立在一个确定的理论基础上。你的“领悟力”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或想像。就像你从未养过小猫,却总是想像小猫在你睡着时挠你痒痒一样,感受很真实,甚至真实到你以为感受的来源也是同样真实。越说越玄妙了,感觉像是与几个世纪前的数学家隔空对话。总之我想说的是,这也许是你的一种特质,天赋的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却不能抽象为有方向的专注,亦不能做为他人的效仿之由。
注:女友曾与我一起复习考研
我想说的话
@叶猛犸在《效率》和《专注.番外篇》中已经给出了自己的部分质疑,现在我的女友也给出了她并不认同此文观点的看法(提一下:简书是有类似私信的简信,可以充当读者评论功能的)。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自己再审视这篇文章,也觉得考试和考研的例子用来表达我的关于「时间,效率,专注」的观点并不是特别合适。需要强调的是,我在《越文》中的观点其实是由我过去一年工作学习中的感受总结而来,可是当我构思文章时,更久远的考试和考研例子却在脑海里更具体形象,所以就使用这两个例子展开讲述我的观点。这两个例子中的特殊因素也被我在讲述中忽略了,导致像上面的点评中提到的「失于客观」。我希望以后能用更好的例子将我关于「时间,效率,专注」的观点重新讲述。
再说说我写文章
我是一个写文章比较随性的人,重在点,不求面,我会以自我的生活为中心,在一个点上慢慢聚集出一个很好的想法,最终写成文章。如果将只将我的结论性观点给人看,我想别人肯定难有收获,我更希望一部分人(跟我年纪相仿的人)通篇读了我的文章,能体会到我在讲的东西是有别样道理的甚至有用的,而不是更希望我的观点成为这个话题的一个普适性观点。而且,我写的东西大多源于自身的困惑,而不是为了帮助别人去思考别人的困惑,所以谈不上要对读者负责。这也算对用简信批评我的读者的答复吧,把我想象成一个认真的但水平尚低的作者也比把我定义成一个好「凭空瞎想,臆测」的人好呀,但终归都是鞭策,还是谢谢愿意给出批评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