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就曾充满感激地说:《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路遥的创作主要用现实主义写法,路遥自身的成长经历也成为了他素材的丰富来源。他曾说:“我自己写的几个作品,都是我自己精神上的长期的体验的结果。”
《人生》中高加林进城拉粪,《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参加小升初考试只为证明自己,这些情节都源于路遥的亲身经历。
《人生》尽管只有十四万余字,初稿的写作总共花了二十几天,但路遥为此“准备了近两年”。 写作的过程对路遥来说宛如一场苦修,他的精神状态往往也随着创作的深入而进入一种如痴如狂的状态。他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道:“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当时的招待所所长见此情景急忙报告县委,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结果得到县委指示,说那人在写书,别惊动他。
创作背景
小说完成于1982年,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乡相对割裂而独立,如同两个世界,在巨大的差别与几乎不可逾越的鸿沟前,很多农村青年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80年代开始,商品经济逐渐活跃,打破了农村的固守与僵化,人们更多的敢于想象和追求城市文明,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上演了一场回到农村,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的人生大剧,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幕大剧。
主要内容
《人生》以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叙述了知识青年高加林回到家乡又离开家乡,再回归家乡的人生变化过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面临的爱情与事业、理想与现实间的艰难选择,具有巨大的共情力量,说出了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
人物介绍
主人公高加林出身农门,但不甘于农门。勤奋、努力、朴实、聪明、自信坚毅、敏感而自尊,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关心时事、热爱体育运动。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历史的情绪加给青年一代的负担,有十年浩劫加给青年一代的狂热、虚无的东西。
刘巧珍是位农村姑娘,她质朴纯真、真诚热烈、开朗大方、善解人意、心灵手巧、温柔善良、举止优雅、聪慧可人,对待感情真诚执着。但她不识字, 无文化。
黄亚萍出身于大城市,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她开朗活泼、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家庭条件好。但她个性强。任性专横,对待感情大胆炽热且有很强的征服欲。
佳句欣赏
(1) 值钱东西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人挣的?只要人立得住,什么东西也会有!
(2) 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3)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呀还是入地呀!
(4)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5)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地方不满意,就灰心。
主题探寻
从作品的内涵看,路遥是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上的青年一代,究竟是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
从哲学层面上讲,它反映了个体反抗既有命运(所在阶层)的卑微、悲惨和悲壮。
从现实层面上讲,那是城乡之间无形鸿沟的典型写照。即便是农村中最优秀的子弟想要融入城市也这么艰难,让我们不禁为之心痛。
《人生》主人公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今天仍旧存在:一个没有富爸爸、官爸爸的年轻人,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应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包与爱情,选哪个?失去了深爱的人后,要怎样继续生活下去……
阅读体会
人生漫长,走好人生路需要我们谨慎做好每一个选择。但我们要记住路遥在书中所说的:“选择时,分析利弊没有错,但不能丢掉我们的原则和良心。那是我们的根啊。”在小说的最后,作者标注了四个字:并非结局。路遥的故事已经写完,但高加林的人生不止于此,我们并不知道生活又给他准备了什么挑战。而那些无数像高加林一样的人,也在不懈地追求梦想,永不停歇。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处处叫人满意,我们唯有珍惜眼前,不忘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