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一年的年底,今年一个项目做了6个多月,到了上线验收的时候。这时候才发现原来项目是不能竭尽全力的,应该有所保留,这样才有回旋的余地。当然,这不是偷懒也不是耍滑头,而是一种经过长时间项目工作之后,很真实的想法。
一、客户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做了这么多的项目,每一家企业无论大与小,无论信息化基础是好或者坏,需求总是有的,而且是没有止境的。
先拿效率来说,我知道的一家企业,设计一个产品以前是15天,后来采用三维设计及优化设计流程等方式之后,设计周期优化到3天,应该说是非常显著的,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去这家公司的时候,技术经理跟我说:现在公司又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做设计效率优化,希望能够压缩到1-2天。
这个故事说明,企业跟我们人一样,对效率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效率的提升却不会无止境,比如从15天到3天,这个提升可能是5倍的提升,但是后面再做提升的化,已经很难再有如此大的提升空间,可能最多再有1倍的提升。
另外说一说流程优化,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比如几十人的规模,可能更多的需要口头沟通,这时候效率是很高的,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比如上百人的规模,口头沟通肯定无法满足,这时候会有一定的流程规范,企业规模再扩大,可能是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可能原来的流程规范已经不起作用的,需要借助更高的管理制度,比如ISO9000,16949体系等等。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企业流程优化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客户的变化是必然的
我们在给企业做系统时,企业总会针对自己当前遇到的问题做规划,比如目前我的流程是这样的,你就应该按照我当前阶段做规划,这时候需要做大量的二次开发来提升管理的效率。
多数情况下二次开发的模块和功能,就跟家里装修订制的家具一样,每个家庭的大小,户型都不一样,定制的家具也会完全不同。企业的需求也是这样,需要根据企业的流程规范,组织架构,甚至是设计的产品不同,做定制化开发。
但是,企业定制与家具定制还有一点不同,这点不同就是,企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一个家基本上是不会变化的。
企业的变化可能是迅速的,也可能是缓慢的,但是变化是必然的,组织架构的变化,管理风格的变化,甚至是市场行情的变化等等,都会导致企业现有流程,现有管理方式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在企业做系统的时候是无法预先的。
由于这种变化的必须性,就要求我们开发的模块和功能有一定的调整和优化空间,而不是一个做“死”的系统。
三、客户对系统的期望不同
在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使用者不同,对系统的期望不同,会对系统抱有很大的期望,这个期望是:系统上线后,我的工作是减轻的,系统的使用体验是好的,否则我就不满意!
由于企业的客户就是员工本身,员工有做设计工作的,有做审核工作的,还有做项目管理工作的,人数需要没有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数量多,但是使用者的诉求却是各不相同。
基于这种不同用户对产品体验的理解,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去优化产品功能,减少人工的重复劳动,但是有许多的地方还是需要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至少到目前为止,企业软件已经越来越细分市场,在这些细分市场之间,有许多的接口空间,大家都不愿意做,或是不好做的原因,就是由于不同的企业对产品的要求不同造成的。
比如我是做PDM(企业研发管理)的,你是做MES(企业生产管理)的,面对的完全是不同的对象,一个是面向研发管理研发过程和数据的,一个面对的生产,管理的是生产过程和生产闭环的,这两个系统的功能会有很大的区分。
但是在企业内部,研发和生产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协作的,企业就希望两个系统可以无缝的集成,减少沟通成本,提升企业效率。
因此,在产品的细节方面,很难做到让所有的用户满意,这个需要项目经理在实施过程中跟客户讲明白,让系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总有一些工作还是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
总结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需要抱着解决客户问题的心在工作,需要充分的为客户考虑,但是一定也要认识到项目本身的局限性,不要期望自己的系统能够替代企业的管理,或者是能够帮助企业完美的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应该是尽量为系统留下扩展的余地,留下提升的空间,这种留白是一种艺术,而不是偷懒。
这种留白,其实不仅是做项目,我们平常的工作做事也应该是这样的,做工作计划做人生规划的时候,都要有一些留白的考虑,不要把自己全部的力量都爆发出来,以至于无法应对特殊的情况,无法处理特殊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