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句话“看书的目的是知识再消化,再加工,生成你自己的观点,为你个人服务,死记硬背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要找别人的观点或者原著,上网一查就有了。只有你的还是你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7749/8812a8d7dae2d42e.jpg)
最近将面膜往脸上一敷,就开始看书。
一本是《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一本是《我把一切告诉你》。
前者主要是笔者对精神病人的访谈记录,后者主要涉及职场那点事儿。
看书的目的有二:一是扩宽知识面;二是远离手机,远离电脑,远离辐射。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快文化”时代。静心看本纸质书籍,已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另外,每分每秒几乎在对着电脑,玩着手机。就说说我吧,每天至少10条微信,工作8条,外加兼职2条,手机电脑一起用,寻找素材、处理图片、排版设计。偶尔不通过还得重新修改,加班。总之,我都快成为黄脸婆了。
对于保养,我只能简单地敷点面膜了,这天生的长相也改变不了多少。但知识可以啊,多看点书总没坏处,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你远离这些电子产品,静心看本书。
好了,切入正题。
首先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病人。只不过是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如果书中那些采访的对象都不告诉读者他们是精神病人,我相信好多人都会“疯”的。你会震惊于他们的知识之渊博,逻辑之严谨,甚至无懈可击。也会不自然进入他们的思维,而后你可能成为另一个“疯子”。精神病患者在作者采访他们时,很多都会说一句:我知道你认为我有病,精神病。有些还可以预知作者接下去会提问什么,反证自己不是精神病人。
有人说,看完这本书后,三观尽毁,思想重生。因此,在书本封面有一句话:无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不是说,好奇害死猫。对一些案例,患者所呈现的观点不要太过于研究,要把握好分寸。书中,也有一些可怕的情节,比如人格分裂患者杀人那章,还是挺可怕的。一些好似也与封建迷信有关,反正科学也解释不清。
一名患者说:“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其实精神病患者活得比我们通透多了,还有一个患者是因为“想得太多”,最后院方报纸都不给他看了。还有一个患者通过游说其他患者,帮助他们接二连三出院,有些出院了还会回来医院看他,把他当做神一样对待。是不是挺神奇的,精神病患者治愈精神病患者?
总之,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启发你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
现在说说《我把一切告诉你》这本书。
职场类书籍一直是我偏爱的书籍之一,因为我比较喜欢研究一些案例。研究案例是很有意思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学习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我在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封面的广告语很夸张。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7749/14a723f055f33d02.jpg)
“一本上午看了,下午就能用的职场小说”,是不是有点不相信呢?于是书一到手我就立马翻阅了,我想验证下到底是不是上午看了,下午就能用。首先笔者的语言风格我不是很喜欢,但他是一个很有战斗力的人,也是一个挺有“心机”的人。心机这个词说好听点就是“老谋深算”。他在毕业两年的成就,在90年代那时候的收入已经是我们现在的好几倍了。所呈现出的一些案例,的确很受用,主要在于它教会了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一些专业知识的把握。主人公蓝小雨凭借“一颗奔腾的心”草根形象感染了众人,他对掌握细节的偏执精神,做事要做狠做透的专研精神,颠覆传统的创新精神,主动挖掘需求的超卓执行力,以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气凛然,都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看职场类书籍的目的,主要是想对职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我在近似机关的工作单位待了两年,对于职场有了一个相对的了解。有人说:工作第一年是认识,第二年是理解,第三年才是经验。我觉得这句话很正确。工作第一年看不出什么东西,第二年才渐渐理解了一些你先前认识的人和事,第三年才会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所以,很自然为什么有些公司在招聘的时候要写两三年工作经验了。
我们选择一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拿一份普通的薪水,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每天自己是不是在进步,生活是不是更向自己的理想靠近。最主要的是开心,有钱。
《我把一切告诉你》我还没全部看完,等看完之后再写个详细的。
读后感,影评,我觉得都是对知识的一个梳理,不在于我们写出的东西是否很好,而在于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认清很多东西,包括进一步认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