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小舅子打电话给我,对于专升本的必要性征求我的意见。
我说了三点:第一,学历的提升是对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二,学历是很多单位选择我们的标准、要求和参考;第三,学历是缩小选拔范围的门槛,换言之,是我们入围的敲门砖。
我建议他要继续学。小舅子听了我的建议,当即表示认同。
一次,我下班在家,朋友打电话来,说他在外面吃饭,要我马上送点儿钱过去。我很快赶到饭店,把钱交到他手上,关切地问他出了什么事。
他告诉我,今天单位加完班,一位同事张罗大家聚餐,大家都去了,虽说是同事张罗的,但他也准备着买单。或许一会儿趁大家都在兴头上,他再安排转个场,钱包不鼓说话都没底气。恰恰赶上今天他没带卡,而且现金带的也不多,所以就给我打电话了。
我会心地瞧着他笑了,“很正常,大家都一样!”
我看过几届央视青歌赛,余秋雨和王立群先生担任过点评嘉宾。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每场比赛直播开始前三个小时,点评嘉宾才能看到为参赛选手准备的题库。
我当时就在想:短短三个小时,即使有标准答案,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别说临场自由点评,就算照本宣科也定有一种慷慨赴义的感觉吧。何况余、王两位先生还不只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还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足见其功力之深,令人拍手称快!
我想没有平时的博览群书和长期的深厚积淀,两位先生是绝对做不到融会贯通,厚积薄发的。
《尚书•说命中》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小到一个人、一件事,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战略,“备”都是必要的。“备”是一种物质,一种精神,一种心理,一种无形的力。
老人常说:艺多不压身。但也有人反驳说:样样通,样样松。是否艺多就会主次不分,浅尝则止,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事物在我们有生之年可能一次也用不到,即使用到也不过一次半次,但只要用到了就能一招制胜;反之,则陷入被动。无论用与不用,保持存在都是必要的。
人到中年后,很多人选择在家中备着或随身携带着速效救心丸,关键的那一刻,生命和那个小药丸已无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