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忠犬八公》的人,对八公可谓是既爱且怜,无不感动落泪。然而八公仅仅是一只忠诚的狗吗?我倒是认为,她更特有的品质是多情。
故事是以教授的外孙在课堂上以回忆的方式讲述的,他说八公是他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导演用此开篇,用意明确,直接点题,目的就是想用一只多情并执着的狗来教育无情无义的人类。
影片一开始,八公与教授在火车站不期而遇,没有说明原因。是八公选择了教授,还是教授选择了八公,只有上帝才知道。不管真相是什么,这样的开头正好证明了八公与教授是因为缘分才相识的,或者说他们是命中注定要相依相伴的。
接下来是教授的妻子,她反对教授在家里养狗。此处无疑是制造了一个悬念,使观众对八公的命运感到担心,从而对影片的后续故事感兴趣。不得已,教授四处贴广告寻找狗的主人,一边又请求朋友帮忙收养,但是这两个办法都失败了。直到有一天,教授的妻子接到愿意收养小狗者的电话,而此时在窗外看到丈夫与八公玩耍的很开心,心肠便软了下来,最后同意八公加入这个大家庭。这时教授的妻子由反对变成欣然接受,是其爱丈夫,关心他的感受的表现,并不是对八公有了好感。十年过后,当八公上了年纪,浑身脏乱地趴在花池边依然等着教授时,她坐下来紧紧地抱住八公,这时她才是真心喜欢八公的。可见,前后的对比,是导演铺设的一个伏笔。此外,这里面还有一个伏笔,不得不说它把八公的多情形象完全表现了出来。八公是一只秋田犬,本性不喜欢被别人戏耍,所以她从来不玩捡球的游戏。在教授去世的头一天晚上,她一直看着卧室的窗户,或许是嫉妒教授爱他的妻子比爱自己更多一些,或许是她感受到教授的身体状态不是很好,第二天清晨,她一反常态的不送教授去车站。当教授独自离开时,她叼起小皮球追了上去,并陪教授玩了一次捡球的游戏,这使教授很开心。导演把教授与八公的最后一次相见安排到这里,使观众心中的情感落差达到了最大化,也使八公此后落魄街头的凄惨形象更加凸显了出来。
教授死后,教授的妻子及女儿都搬离了小镇,八公由教授的女儿照顾。此刻的八公心情很乱,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以至于婴儿车撞击她好几次都没有任何反应,可是教授的女婿打开门时,她毅然决定离开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去寻找教授。导演显然是把八公拟人化了,使一只狗具有了强烈的思念之情。离开家后,八公沿着铁路回到了小镇,前去火车站等候教授,继而又被教授的女儿带回家中。八公没有反抗,她知道再次逃跑还会被抓回来的,所以她用含情脉脉的双眸凝望着教授的女儿,请求她放她走。教授的女儿没办法,只好打开大门,给她让路。八公离去时回头瞭望,表示感谢。导演在此处都做了特写,再次把八公拟人化了。
至此以后,八公开始了漫长地等待之路。花开花落,雪降雪融,一转眼便是十年之久。这样快速的切换镜头,恰好表明了八公十年如一日的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趴在花池边等待教授的归来。结果是怎么样的,八公是清楚的,她知道永远不可能再看到教授了,或许她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教授的爱,一种超越生死的爱。导演在此还拿人进行了对比,就是教授的妻子。起初她深沉的爱着教授,不过在教授死后,她还是与别人(一位日本教授)在一起了。
在等教授的这十年间,八公都是清晨赶往火车站的,每天准时到达。然而,她感觉生命所剩无几时,半夜就向火车站赶去,因为她害怕错过时间,怕教授走出站台时看不到她。就这样,她凭借仅有的一点力气,像往常一样趴在了花池边,直到快要死去时,仍然努力睁开眼睛看一眼空空荡荡的站台上教授有没有出现。
其实,影片还有很多细节都在描绘八公的这种多情的人情味。比如,黑白镜头的运用,是把视角给了八公,让观众看到八公的眼睛里是怎样的世界。再比如,教授烤肉时,八公在一旁看着流口水,却着实没有任何动作,她是有多懂事啊!还有,八公流浪时也绝不贪吃,肉食店的老板给过她一块肉,她吃完就走,毫不奢求能够在吃一块,这样的自制力不是谁都能比的。
世界上只有一只秋田犬叫八公,其所在小镇为了表彰她对主人忠贞的爱,以其为原型打造了一座雕像。由此可见,小镇是多么具有人文情怀。这一点在影片中处处可见,像火车站的管理员,卖烤香肠的老头,开商店的黑女人等都对八公以礼相待,每次见面都会打招呼。以及路人也是十分友好,从来不去伤害在他们眼里所谓的一只流浪狗。生存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同样会影响一只动物的思想品德。人本身亦是动物,不过比其他动物强大罢了。
当今世界,真爱有多少呢?即使是真爱,又能为对方付出多少呢?八公虽然是一只狗,但足以给人作为典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