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里读的书里,有两本对我造成的冲击极大,感触也深。有趣的是,若是搁在以前,这这两本书无论是从题目还是内容都属于我碰都不会碰的那类。书海无涯,的确需要抛去成见虚心探究。
这两本书分别是《如何去读一本书》和《教授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前者讲述一些有关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后者则是关于论文写作,特别是社科人文类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
以前之所以看不上这两本书,首先是因为书名不好。总觉得这类较口语话的书名没有什么深度。其次呢,我一直不愿意读这种实用类的讲述某某方法的书。潜意识里这类书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刀真枪的实践过,再怎么讲方法也是空谈。所以我之前一向主张各人有各人自己遇事处理的方法,并且都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慢慢抽提出来的,是最适应自己的,没必要去学习别人的方法。现今再思索一番,不得不承认世人资质参差不齐,探究学习的方法也各有高低。掌握更好的方法,方能看到更远的风景。在这两点上,是自己过去目光短浅,太过有偏见了。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读了这些书就要照本宣科,战战兢兢地去按照书里列出的条目去阅读,去写作或是别的什么。我们谈方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效率。若是为了执行方法反倒拖累了效率,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我想在这里记录几点对如何自适应地发挥方法的功效的看法。
- 首要的一点,做任何事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这里的思考要实现两重,其一就是对所做事物的思考。任何高效快捷的方法其灵魂还是钉牢在用心二字上,用心就意味着专注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发现事物中的本质规律,这是事半功倍的突破口。其二就是对方法的思考,前面说了世人资质不同,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人身上还是需要有不同的自适应。可能是删去些冗余,也可能是添加些自己的心得。总之,死板不得,能让自己最舒服的,才是最顺手的。
- 当我们确定了一定的方法以后,就需要严格的执行。我们在读实用类书籍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其中有好些内容我们早已明了,进而就疏忽了。殊不知这些我们似是熟知的地方恰恰是我们很少能做到的地方。典型的“灯下黑”。所以最好能将选定要去做方法明列在随时可见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先完完整整地来,再在执行的过程中慢慢地与之磨合,精炼这些方法。
- 精炼完了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这些实用类书籍中确有一些瑰宝,就如我遇上的这两本。读完不禁让人感叹作者思绪之缜密,逻辑之严谨,方法之精到。这样的书值得我们反复去看,说不定某一些今日被视为冗余删去的方法来日又能帮你茅塞顿开。确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近一些事压在心上,夜深了睡不着。翻起来写些感触,深为自己自大傲慢而羞赧,恐是遭人贻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