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清明小长假,我又一次回老家与祖母、父母小聚。归来途中,无以言传的幸福感充溢着我的心胸,让我忍不住搜到《牧羊曲》,与郑绪岚一起高歌。
其实,就在前几年长假回老家返回的途中,我还与自家先生哭诉自己“费力不讨好”的委屈。我的变化缘起何处?
以前,我总一种错觉,误以为与家中老人相比,自己的观点更主流,认知更客观、更公正,认为与自己的父母相比,自己简直是“明辨是非”的化身,于是,每次回家都要针对家里的老人们做一系列针对性、救助似演讲。(其实,没人需要)
“老爸,就这个问题,您的看法完全不合理、不正确……伟大的…….说过…….”
“老妈,您怎么就不能灵活处理这个问题呢?你看,如果……. ”
对,就是这么个言风。结局嘛,自然是“费力不讨好”。父亲听到我的指责,回复我的往往是这么一句:我这么大年纪了,不需要你告诉我怎么做!当然了,还有气冲斗牛之愤怒。母亲听到我的指责,往往默不作声,继而低声啜泣……
然后,不欢而散……
行孝的套路难道我真的不明白“孝”的前提是“顺”吗?谁说我不明白,我肯定会相当不服气:“你说我对这基本的“礼”不熟悉?我08年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 对,“背下来”是我学习时对自己的一贯要求,还有:“自以为是”是我的一贯特点。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我呢,真成了“挂榜圣贤”—只要在家,必然张牙舞爪,责人不责己。
痛定思痛,我问自己:我错在哪里?《传习录》上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既然结局是两败俱伤,那就说明我行的不对,也说明我的“知”是错误的。
在我的认知里,“孝”与“顺”是脱节的。接下来,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顺”是“孝”的前提?
其实,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曾自悟过:有多少认知,就有多少个世界。我们虽在一个地球上,但是我们又处于完全不同的世界。或者说是:精神世界。我们跟父母的认知不一样,你看,年轻人往往走得更远,走得更高,因此,年轻人以“成长”为特征。但是,老人就不同了,一旦变老,(虽然事实总是那么残忍,但是无法掩盖,难以回避。)绝大部分老人没有前冲的勇气和心气,因此拒绝学习、头脑固化。
这样看来:妄想以自己的认知去说服一个人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还能试图去“说服”谁吗?还有必要“说服”谁吗?对于父母,有必要“不顺”吗?(不仅对父母,对任何人也是如此,“佛渡有缘人”就是这么个道理:连佛的存在都不会惊醒所有人的感觉,何况你我?)
而且,家真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父母恩重如山,除了“爱”我们还能做什么?
认知一改变,我的行为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行孝的套路对老人由衷赞美
现在,无论祖母、父母说什么,我都会大声叫好,大加赞美,不是矫情,而是发现他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low ,虽然有时候他们确实有认知狭隘,但是他们多年阅历沉淀下的智慧并未随着时代的更迭而落伍,相反,愈发光亮。还有,陪父母下棋、陪父母散步、陪他们重温过去的光辉岁月…… 再也不去指摘父母的不是。
让老人知道自己“被需要”
仅仅是“顺”还不够,还要让老人们感觉到他们是被“需要”的。
我不只一次提到一些身价不菲的人照样辛苦工作的例子,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受这个辛劳。因为没必要嘛。但是,他们甚至比我们普通人还要勤奋。为啥尼?其实原因真的很简单,“被人尊重、被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的需要嘛。李笑来老师认为:“幸福就是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建立联系不就是感知自己被需要吗?
老人怕什么?老人怕“孤独”。“孤独”是什么?说到底不就是“没人需要你,你自生自灭吧!”你说,如果活到谁都不需要你的地步,你活得能不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无力吗?
见到很多老人,有事没事给自己忙碌的孩子打电话,或者让孩子回家,甚至编出一堆理由引起孩子的关注,原因不就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无用,因而“被忽略”“被抛弃”了吗?
怎么才能让老人知道自己“被需要”?很简单:给老人添点小麻烦。譬如我们在我奶奶八十岁高龄时向她老人家讨要她老人家亲手做的“鞋垫儿”。我奶奶用了快三年给我们一大家子人每人做了几双鞋垫儿。做得心满意足,神清气爽。
通过“被麻烦”知道自己“被需要”,通过“被需要”,老人重获自豪感和成就感。
带领老人一起“成长”。
不要以为人老了就可以停滞不前了,只有“成长”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人一旦停止成长,那么,生的漫长,活得难过。如果把人的已知画成一个圆,那么,一旦停滞不前,已知就仅限于那么多,已知的边缘所接触的外部世界也不会再有变化,已知越少,所接触的外部世界就会越小,在此状态下,自然就会误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同理,知道的越多,与世界的接触面越大,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越能做到“谦虚”与“宽容”,也就越来越“灵活”与“变通”。
如果我们认为父母认知狭隘、头脑僵化,解决的方式不是大加斥责,而是“带领他们一起成长”。
用什么方法带领父母一起“成长”呢?
行孝的套路1、帮他们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任何人都需要自己的社交圈,老人自然也不例外。如果父母周围交流资源匮乏,我们需要提供给父母一个稳定靠谱的网络环境,教会他们使用诸如:微信、QQ这样的社交工具,让他们时时感知外部世界,知道自己是这个热气腾腾的世界中的一份子,你想啊,睁开眼,微信圈那么多人需要点赞、评论,这不是当年皇上才有的“日理万机”的感觉吗,老人会多有成就感,生活会多有趣!
我发现自从父母有了微信,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他们更倾向于寻找、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不去寻找、不去发现,怎么去朋友圈炫嘛!),幸福感更强了。
2、帮他们实现自身价值
许多老人,年轻时活得丰富多彩,一旦退出前台,他们有千般不适,万般不甘。放在以前,年近古稀再去实现个人价值真是不大可能。好在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互联网会给任何一个有想法的人足够的回馈。
以我父亲为例,他老人家年轻时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发表过不少作品。现在,尘埃落定,儿女的事情不需要老人再怎么操心。于是,我劝他从头再来,开始写作。我帮他老人家在天涯论坛建了账号,并且督促他写文章。父亲现在又把前几年的书稿翻了出来,开始修改、准备发文,生活有了目标,整个人精神了许多。
行孝的套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让老人知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每天清晨上班途中,我总能见到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在垃圾箱里翻找能卖的垃圾。每次看到她花白的头发、核桃似的脸,我总禁不住心酸。一直以为她是一位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直到有一天听到她与另一个捡拾垃圾的人的聊天:孙子大了,不需要我看了!一时间悲从心来:老人的儿子究竟混到何种自顾不暇的地步,需要老人家一年四季都要颤颤巍巍出来捡垃圾!
基本所有没有保障的老人最大的担忧就是:有病住院。不是过度医疗,而是基本的医疗费用他们都无力支付。作为孩子,我们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他们最大的依靠,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让他们接受良好的医疗。 先别去考虑家国天下,先去想想如何给无能为力的父母足够的庇护和依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