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人间失格》这本书多少有点鬼使神差。莫名其妙地开始,莫名其妙地结束,莫名其妙地没有看懂。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认识,但它们像流水一样穿过眼眸,却又如流水一般没在脑海里留下任何痕迹。没有主题,没有观点,甚至连情节都不太完整,关键情节会突然一笔带过,只好劳我们读者辛苦地脑补。纸尽书合,发现书本身的内容反而没有“为什么这本书这么有魅力?”这个问题更有吸引力。
理工男的探究本性,让我翻阅了不少书评。排除那些情绪化的褒或贬,仍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倒是一篇干货满满的,结合太宰治生平的评论文章,激起了我的反叛精神。文章中说,《人间失格》算是太宰治的自传映射小说,所以要读懂它,一定要熟悉太宰治的详细资料,从无赖派文学(没错,就是太宰治所在的文学学派)到生平背景,从出道文章到逝前遗书,只有熟悉熟识,才能体会贯通。呵呵!可是我只想说,我就是想读一本小说而已,不是文学评论,不是语言分析,为什么要这样研究苦读,倒比高考语文备考还辛苦?当我在情绪中时,我灵光一闪,瞬间抓住了《人间失格》的关键:对,就是“情绪”!
先把话题扯开,问一句: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当年听到过这样一个比较:同样一棵树,科学家看到的是细胞、组织,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木匠看到的是木料、材质,是高桌子低板凳;只有艺术家看到的是这棵树本身,体会到的是这棵树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情绪。所以我认为,艺术是服务于情绪的人类行为。所以,一副画作,我可能不懂构图、配色,但是我可以感觉到画中的情绪:《蒙达丽莎》的高贵、《向日葵》的奔放、《格尔尼卡》的绝望。所以,一段乐章,我可能不懂节奏、旋律,但是我可以听到乐曲中的情绪:贝多芬的坚强、莫扎特的优雅、肖邦的悲伤。感受艺术,不是要理性分析,不是要公式计算,而是要用心去感觉,当你与艺术中的情绪共鸣时,你便与作品联通了。
文字的艺术亦是如此。当我们如小学生一样去归纳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时,我们读书就像是在做阅读题。并非说这种方式不好,只是这样的方式确实不够艺术。况且还有很多文字我们无法付诸理性:古有李商隐的诗词,当下更有很多无仄无韵的现代诗,我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我能感受到它的情绪,那份共鸣让我知道文字艺术的美妙。
说回《人间失格》,这是一部有着浓浓情绪的作品。秃废、消极、恐惧,想逃避的、想隐藏的、想哭泣的,这些情绪不在小说的情节里,不在主要内容里,不在中心思想里,却暗暗藏在每一个文字之间,像流水一样,虽流过不着痕迹,却沁润着周遭,让读者的情绪不经意间阴冷潮湿、无光暗淡。当你害怕时,“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述说出你的无奈;当你自卑时,“因为我更像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个人,但社会却一直将我当做一个怪物”舔拭着你的伤口;当你迟疑时,“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 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揭露眼前的丑陋……只有你能与太宰治的情绪共鸣时,你才能品尝到《人间失格》中情绪的味道。太宰治有他的文字表达着他的心,无助消极的心,也许他也期待有人能感受到吧。虽然我不是那个人。
写到这里,我停笔回忆了一下我写作的初心。其实,我与太宰治一样,愿用吾笔写吾心,也期待这世上有人能与我共鸣,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