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光怪陆离、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一种品性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又当又立”。这看似矛盾的行为,却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先来说说什么是“又当又立”。简单来讲,就是一边做着某种事情,一边却又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姿态,否定自己的行为或者为其找各种借口。比如说,有些家长自己成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却严厉要求孩子不许玩手机,要专心学习;还有某些明星,表面上倡导环保,呼吁大家减少碳排放,可自己却频繁乘坐私人飞机,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一个人的品性决定了其行为的高度和价值。
据某项社会调查显示,约 70%的人承认自己曾经有过“又当又立”的行为或者想法。这一数据足以说明,这种品性并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就拿职场来说,有些员工上班时间偷偷玩游戏,工作任务没完成时,却找各种理由,比如抱怨工作量太大、同事不配合等等。还有一些老板,承诺给员工丰厚的奖金和福利,可到兑现的时候却百般推脱,找各种借口削减甚至取消。
李大钊曾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然而,“又当又立”的人却往往背离了这种踏实求真的态度。
为什么现代人会有这种“又当又立”的品性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源于人们内心的矛盾和不安。一方面,我们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和代价。于是,就陷入了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模式中。
这种品性带来的危害可不小。它让我们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变得虚伪和不可信。在人际关系中,也会因为这种品性而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品性呢?首先,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敢于正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奋斗。
总之,“又当又立”的品性绝不是现代人的中流砥柱,而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绊脚石。正如朱熹所说:“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只有摒弃这种不良品性,我们才能以更加真实、坚定的姿态去面对生活,迎接未来的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