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某友的文章,对婆婆拍摄接生拍视频表示“细思极恐”。
这位朋友认为婆婆之所以能够架着手机录下媳妇臀位分娩过程是因为婆婆不是妈,若是亲妈的话肯定不会在这危险关头只是拍摄,婆婆的担心不及亲妈(大意)。后面还有更详细“深刻”的分析。
我认为这朋友,在这一问题上,有点挖得太深、看得太细、较得太真,这文章很有挑拨离间、盘剥人性、扬丑揭短的效果。
先不说他说的是否真是婆婆当时真正的心理状态,现实就是婆婆对媳妇和母亲对女儿的爱肯定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母亲对自己不同的儿女的关爱会不会全部相同?所以,我们不能把那这种不同拿来对比,然后指责或评判爱或不爱、爱的多少,人性就是对不同的人和物都会有喜恶亲疏,在本就比较敏感的关系上再去事事怀疑、锱铢必较,无异于撕开伤疤验伤口,这样只能把人越推越远,把情越处越凉。
所以,无论是对人、对物,或是对文,还是应该多留有余地、多存温度。毕竟,即便如这位朋友所说,婆婆对媳妇的关爱真不及爱女之情,文章的意义又在哪里?
情感类文章不能仅仅揭露了改变不了的事实就算完事,不能够在不完美的细节上抓住不放却又没有完善办法。就如,你发现了某人脸上有块疤,深入阐述疤的大小、色泽及其对容貌的破坏,大张旗鼓地以此作为文章的着力点,却又实在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和建议。
我认为,任何作者做文章都应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达诉求也好、剖析现实也罢,目的就是要
改善自己、他人或社会现状,这应该是每一个作文者的应有担当,这也应是一篇文章的价值追求。相信文章和作文者的品格魅力也会在担当和追求中不断形成、熠熠闪光!
愿爱好写作的小伙伴们,多给人性、人心留点余地,对为现实增光添热,用文章的品格魅力而不是猎奇揭短来吸引受众的目光。
与君共勉,共创佳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