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像激励、动机、信念这些我们意识到的因素上而忽略了其他许多看似琐碎或无关紧要的因素。而相比于描写个体行为的心理模型,描述集体行为的心理模型更加糟糕,常识的解释会本能地让我们将思考回退到个人行为的逻辑上,所以我们对集体的行为的解释总会掩盖事实。就像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法则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两个假设的融合。再者就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少,而正是这种错觉扭曲了我们对未来的理解……”这就是我们对常识认识的四大误区。
公认的惯例,既定的信仰,习惯性判断,天生情感,社会的正常动作一直离不开“服务权威人士的指示”等就是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常识”。
为什么常识经常相互矛盾,可我们为什么还会那么依赖常识,就算知道越依赖越犯错,也会一如既往信赖,甚至滥用常识?这就是这本书开始就提出来的问题。书以此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作者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这本书,帮助我们不再用惯性认知去思考和生活。但也有可能我们会质疑自己,从而开始变得更加迷茫,毕竟反常识,需要理解,而理解就是一把双刃剑。
就像一个谨慎的一直很优秀的人在没得到足够的信息之前是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那样。我们一直以为所有已成的事件可以通过分析获得答案,然后复制成功,但如果真相是时机、环境一切都是偶然的结果?所有合理的设想都没办法确定对错,对过去,对未来皆是如此?那些我们自以为是因果的其实就是我们注重的相关性,是我们在填充想象,一切预测皆是假象,我们的局限性让我们无法知道可能与那些情况相关的所有因素,有太多相关因素是超出我们的认知范畴的?所谓理性只是试图满足自己偏好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不管是个体还是集体,我们都被困在常识中……我们还甚至知道“事后诸葛”的本质。这一切打破了我们的许多认知。
常识可以帮我们规划,但我们不该过分依赖,我们需要的是不断试错。这是这本书最后的小小建议。而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一个糟糕的计划总比没有计划好。而一个堪称完美的计划还不如多量化, 以及多做实验(尝试)。只有当我们发现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并不可靠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开启一扇探索未来的大门。与其根据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还不如专注于当下,做自己的数据。
所以,从这一刻开始,抛弃“光环效应”和“马太效应开始思考“成功与运气”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