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LIB读书 | 《反常识》读书笔记(上)

LIB读书 | 《反常识》读书笔记(上)

作者: 不焦虑的西恩 | 来源:发表于2021-02-07 14:04 被阅读0次

    常识思维常常让我们犯错

    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类之水就是常识。简单来说他打只有事实,观察,经历,见解,以及每天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组成。常识深深植根于法律体系,政治哲学和专业训练之中。

    常识的特质:

    一,正规的知识体系以理论为基础,而尝试不同,它以实践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常识更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求解的过程。

    二,正规知识的力量在于,将特定的发现组织称有一半原则描述的逻辑分类的能力,而常识则在于一自己的方式处理具体情况的能力,这也是常识与正规知识的不同之处。

    集体隐性知识:群体长期以来所共同经历的声场过程,时间,心里和认识体验构成的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图标或符号明确表述的只是,这种只是以一种不言自明的形式存在。

    常识经常互相矛盾:与其说常识是一种世界观,不如说它是一种逻辑不一,相互矛盾的观点集合,某个观点在某些时候看起来是正确的,但在其他时候就不能保证了。

    常识容易被滥用,我们按照常理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采取办法,最后发现是失败的,但是因为我们固有的常识思维,会让我们意识不到其中的错误,反而更加依赖于此。

    常识的四大误区:

    第一类常识误区是,当我们想解释他人行为时,总是不自觉的把注意力放在像激励,冬季,新年这些我们意识到的因素上。

    如果说第一类常识误区是,人们在描述个体行为的心理模型时存在的系统性的缺陷,那么第二三类常识误区就是,人们在描述集体行为的心理模型是表现的更加糟糕。

    常识推理的第四类误区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少,而正是这些错觉扭曲了我们对未来的理解。

    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理解的事情,实际上被我们用一个看似合理的故事掩盖了。

    用常识解释个体行为产生的误区


    是什么因素导致器官捐献率如此不同

    这个问题抛出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用常识去判断结果,但事实却只是因为地方政策不同,一个地区的默认选项是“捐献”,而另一个地区默认“不捐献”,只是一封邮件的差异,却造成了数据的差别。

    被忽略的默认选项

    如上述故事,默认选项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大,从前一个小故事是煎饼摊上,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的摊主总是比问“加不加鸡蛋”的摊主每天要多赚一些钱。

    理性选择其实是偏好选择

    所谓理性选择理论,是指政治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系列理论,主张行动本质上是理性的,人们在行动前会考量利害得失来做出决定。理性选择中的“理性”实质,能够分析,比较各种选择的利益与效用,之后对于较高的效用与利益显示出偏好,并作为行为的根据,这种“理性”属于一种工具理性

    当我们进行自己的理解过程是,会不自觉的采用一种理性行为框架。

    到处都是“看不见的大猩猩”

    我们总是在脑海中模拟被理解人的行为,当我们能模拟出与研究对象一样的行为时,才算真正理解了这个行为,这种“模拟理解”毫不费力,因此我们很少会去想它到底靠不靠谱。

    心理学家通过无数饰演郑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受“刺激”他们的特定词语声音或其他因素影响。

    锚定效应: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给与最初获得的信息量过多的重视。

    人们倾向于通过强化已有思考内容的方式来接受新信息,该方式的实现,一方面是通过重视那些更容易正视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不确定信息施以更加严格的检查和怀疑。

    注重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综上所述,很多潜在的相关因素以真实可见的方式影响者我们的行为,而我们丝毫没有察觉到他们起到的作用。

    知道什么是相关因素于能够去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他们是相关因素,这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差别。比如我们知道切黄油需要用到,到从来不会去纠结为什么刀可以切开黄油。

    所以在开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常识性的相关问题,而只思考结果问题,比如开发扫地机器人,我们思考的路径是一款可以打扫的机器,这是结果,因为我们觉得日常打扫时很简单的事情,闭着眼睛也能做,但是却没有思考我们的扫把如何避开中桌椅板凳,楼梯边缘。而这些相关性才是决定打扫机器人的产品关键。

    填充想象,人类思考的本质

    人们会系统性地放大预期损失带来的痛苦和预期收益带来的快乐。所以“填充想象”的过程会在人们思考过程中瞬间轻松发生,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到他的存在,也不会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


    用常识解释集体行为产生的误区

    逃不出的循环论证的怪圈

    x的发生是因为这是人们想要的,而我们知道x是人们想要的是因为x发生了。

    围观-宏观问题,缺失的底层解释

    社会学家试图解释的结果在本质上是“宏观”的,也就是他们设计大量的人,这些结果的产生也受个人“围观”的行为影响,也就是人们所做的各种选择的影响。

    个人主义方法论:一种哲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的发胀看作是许多个人的聚集(整体上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形式),一次解读和研究许多学科。在最极端的形式上,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整体”只不过是“许多个体加起来的总和”(原子论)。

    微观作用于宏观,宏观反馈微观的作用,这也是个循环论证的问题,个人行为决定市场,而市场影响个人购买行为。就如同每年的潘通色,是通过专业人士对大众观察得出,而得出的结果也作用于大众。

    格兰诺维特的暴动模型

    代表性个体无法决定群体,我们在抽样观察的时候必须了解样本的不同性质,而每一个样本的本质又都是不同的,所以再精确的抽样都无法完整地表达群体意志,就好像在暴动模型中,我们因为无法掌控每个人的暴动阈值,所以无法估测一场暴动是否会形成。

    累计优势,足以引发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只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带推动整个系统长期且巨大的链式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的现象。

    虽说代表性个体无法决定群体,但是却会造成一定影响,而当微小的影响在群体之中产生相互作用之后,很有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

    实验社会学:代表性个体的影响力悖论

    我们的决定有时候会受他人想法的影响。当某些结果不能用特殊性质或给定条件来解释时,我们通常就会退而假设它有少数重要活有影响力的人决定。


    用常识解释意见领袖影响力产生的误区

    六度分隔,我们都活在小世界中

    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起联系。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经过六步才会达到,而是表达了这样一种重要的观点:在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不同人才取得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会有明显的区别。

    米格拉姆的悖论

    小世界实验中,实验对象通常不会把信息传递给他们的朋友中地位最高活联系最紧密的人,而是传递给了他们认为与目标对象有些许共同之处的人,比如位置接近,职业类似,或知识传递给他们人诶会继续将信息传递下去的人。也就是说,普通人也能像那些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一样,跨越社交圈,职业圈,邻里和国家之间的鸿沟。

    个别人物法则:当任何一场流行时尚即将到来时,总能发现几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们独有的特点和社会关系,再加上他们自己的热情和个人魅力,能够更高效快速的将信息在一定范围内散播开来。

    影响者,只代表社会与层级关系

    我们对于谁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可能更多反映了社会和层级的关系,而不是影响本身。

    社会感染=偶然的影响者+大量易受影响者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具影响力。

    这些人的影响力可以备一些引发谁潮流的传染过程极大地增强。

    社会名人的影响力真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吗

    影响力成功的关键条件与那些极具影响力的少数人没有任何关系,而存在大量易受影响的人反而更重要,这些人也会影响其他易受影响的人。

    所以大多数工作并不是有一小部分起出发作用的人完成的,而室友更大一群易受影响的人实现的。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那种有影响力的人,其能力和人脉确实可以办你的书推上畅销榜,或者办你的产品打造成热销产品,但这很可能是时机和环境的偶然结果。

    “普通影响者”完胜“金·卡戴珊”

    尽管那些少数的名人确实比一般人更有影响力,但是他们的要价高得多,所以他们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这笔钱的价值。相反,成本效益最佳的信息传播方式往往是通过哪些我们所说的“普通影响者”,即影响力处于平均水平甚至平均水平以下的人。


    用常识解释历史事件产生的误区

    历史只有一次,但可以“重演”

    一旦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发生了,那么是否早就知道它会发生就无所谓了,我们相信,事情一定会发生,因为它确实发生了。

    我们会把一件事和结果画上强等号,比如因为增兵所以减少了暴力,但是二者是否是因果关系,却未可知,因为只要减少了暴力,那么原因是什么便不重要了。

    取样偏差,让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

    事件发生后我们找出潜在因素避免事件二次发生,但是这些潜在因素不应成为充分条件,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许多的小概率事件也会导致事件发生。

    后见之明,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后此谬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如果事件A出现在事件B之后,必然是时间A导致的时间B,这是一种一结果解释原因的理论。

    常识和历史共同产生了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因果错觉。一方面,常识可以很好的做出合理解释,无论是关于特殊之人,特出特性还是特殊条件。另一方面,历史会有意摒弃大部分事实,只留下事情的主线来进行解释。因此常识的解释似乎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但实际上,这些解释不过时对一发生时间的描述罢了。

    正在发生的历史无法讲述

    不是因为参与者太忙活着当局者迷,而且还因为正在发生之时在其含义没弄清楚之前是说不清的。

    只有成功的人才能说出自己做了什么努力,而没有成功的人做出同样的努力也依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只有成功这个事件发生了之后才能去阐述过过往的努力,从而导致了现在成功的结果。

    不到最后永不结束

    时间到达某一个节点后,人们会用常识解释结果的发生,但是这个结果只是目前的结果,就想起面说的,正在发生的历史无法讲述,我们无法讲述现在的工作是否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到达下一个节点的时候前面的工作才是结束,而永远都有下一个节点,所以不到最后,工作都不会结束。

    能讲出故事的就是赢家

    同上,只有赢家才有资格讨论过往,你现在付出的任何努力都无法决定成功,而只有成功之后才能通过以往的努力去分析成功的因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LIB读书 | 《反常识》读书笔记(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jz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