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评
红岩塑造的西政精神 ――造就中国法学人才教育高地

红岩塑造的西政精神 ――造就中国法学人才教育高地

作者: 坚守良知 | 来源:发表于2018-07-17 22:17 被阅读18次

      红岩塑造的西政精神

      ――造就中国法学人才教育高地

      记者因工作需要,于1997年8月被派到云南省出差。记者先后去了原东川市(现改为区)、楚雄州和昆明市,由于记者在那里接触的几乎全部是政法部门,每到一个地方或单位,都会遇见许多西南政法大学(下称西政)的校友,且不乏身居要职者。后来,通过翻阅校友通讯录,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全国五所政法院校中唯一的重点院校――西政已经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法学人才的培育高地。2003年,龙宗智校长高度概括了历经五十年塑造的四种西政精神:心系天下,兴亡有责的爱国爱校精神;逆境崛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团结协作,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为人老实、作风朴实、学习踏实、工作务实的求实精神。不可否认,西政精神与红岩精神相关,且正是西政精神的发扬,西政学子才如此耀眼。

      上篇 融入红岩精神的光辉创业史

      1952年8月,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抽调十余名干部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化龙桥筹建西南政法学院。1953年8月,重庆大学、四川大学、重庆财经学院、贵州大学法学、云南大学等五所高校的法律系调整并入,在沙坪坝区壮志路即烈士墓筹建西南政法学院,也就是现在西政主校区所在地。歌乐山下的这片热土,曾经是红岩烈士与敌人进行不屈斗争的地方,如今是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这里孕育出的红岩精神激励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西政人,这也正是前辈学长之所以把学校选址在这里的初衷。

      1953年9月20日,西南政法学院正式挂牌。郭沫若亲笔书写了校名。原东北抗日联军司令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学院成立后,全国各地和西南局一大批德高望重的领导和司法部门的专家先后到校任教。

      1954年,根据中央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政法教育会议精神,学院不仅负担了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同时还承担了为西南地区以及全国培养县(市)级人民法院院长、审判员的培训任务。学校为新中国政法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学校经受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发展步伐逐渐缓慢。在“文化大革命”提出的所谓“砸烂公检法”的口号中,学校几次面临被关闭的危险,最后被迫停办。

      1977年5月,中央批准西南政法学院复办。当时是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政法院校。

      1978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西南政法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也是当时司法部所属五所政法院校中唯一一所重点大学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使西南政法学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78级学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政学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成绩,西政的学术成果不断为外界瞩目,西南政法学院的声誉在全国法律界、学术界、教育界也随之不断提升。由于培养学生和学术研究在西部异军突起,西南政法学院的快速发展被同行喻为“西政现象”。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南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这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政法大学。学校成为了以法学为主,兼有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1999年,国家对部委所属院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西南政法大学由司法部划归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

      2001年,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工程正式启动,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校园面积达到2000亩,在校学生达到2万多人。

      2006年7月初,渝北校区举行首届毕业典礼,送走3000名首批本科毕业生。他们既是渝北校区毕业的第一批学生,同时也是学校五十多年历史上第一批穿着学士服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

      近四年来,学校加快实施“重心北移”,日以继夜地推进渝北校区硬件建设:现代化的教学楼、体育场、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正从原来的荒坡丘陵上拔地而起;毓秀湖、法学大道、音乐广场,装点美化了校园环境,形成沙坪坝校区和渝北校区组成的格局。  虽然当年的干打垒已经被现代化的智能教学楼掩入历史的记忆中,但当年西政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宝贵精神却已经被发扬广大。如今,在“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指引下,西南政法大学正在新世纪的潮流中勇敢搏击。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西政已经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高等学府。

      中篇 五十多年积淀形成的西政精神推动西政实现跨越

      自一九七八年复校以来,西南政法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十万名政法专门人才,上百名国内外知名法学专家、教授。这所中国法学界的“黄埔军校”虽然在发展的路上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却从来没有停止探索与奋进的脚步。

      1997年底,西南政法大学冲击国家“211工程”失利,这意味着西政被排除在了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校和重点学科宏大工程的名单之外。

      在过去太多光环(司法部直属的政法院校中惟一一所重点大学)笼罩下的西政人一时难以接受这一现实。

      1999年国家对部(委)属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西政划归地方管理,这意味着一所全国性的大学重心将转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这难免让一些人感到失落,觉得学校地位在下降。之后,又由于种种原因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相继离开学校,这给相对封闭的学校带来不小的震动。

      自强不息使得重点学科崛起

      虽遭受一次次“意外”的打击,却没有动摇西政50多年深厚积淀打下的扎实根基,更没能阻挡她向前迈出的坚实步伐。

      重点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经济法学科是西政的强项和特色,在学术研究、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该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李昌麒教授的带领下,全体教师不懈努力,终于通过2002年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有关专家极为严格的评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获此殊荣相当不易,这既实现了西部地区法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也表明在这一领域上西政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李昌麒教授本人也以在经济学法学界取得的令人注目的成绩,入选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9人成员之一。2003年,陈忠林教授又入选第五届成员。近年来,西政的科研成果成绩斐然,龙宗智博士撰写的《庭审制度研究》和孙长永博士撰写的《沉默权研究》两篇博士论文先后荣获2001年、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还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和省、部级奖。

      目前,学校设有4个法学院和刑事侦查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应用法学院等共计12个学院。已建成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管理、新闻、外语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经济法学科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西部地区惟一一个法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6个省(市)部级重点学科。学校是西部地区最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学校原有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学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已通过评审,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有权在10个法学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校经国务院博士后管理评审单位审定通过,成为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置单位,是西部地区惟一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西政精神营造的学术氛围

      2003年春天,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教授、法学博士张志铭应邀到在国内法学界小有名气的“西南政法论坛”举办讲座。当他看到只能容纳600人的小礼堂挤满了上千人,连过道上也挤满了学生时,被西政人对学术的热情所感动。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对身旁西政的一位教授说:“这是20年前我们在北大读书时看到的场景,没想到,今天在西政我们旧梦重温!”

      西政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告诉记者:无论是外校还是本校老师的讲座,礼堂里总是挤满了听讲座的同学。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下雨的时候,没能挤进礼堂的同学就撑着伞站在外面听。晚上7点的讲座,下午2点就有同学去占位子,听讲座前还不敢喝水,怕中途出来上厕所就没法再进去了。

      西政也许感到过经费的紧缺,体验过人才的匮乏,但从来不缺少浓浓的学术氛围!

      重剑有锋,思想无界。在明确倡导“学术、民主、平等、宽容”的“西南法学论坛”里,你能看到一个个思想活跃的学子、一个个风格各异的学者,听到一场场个性鲜明的学术争鸣。“西南法学论坛”传承着西政人不灭的精神,从这里你即能“呼吸”到西政活跃的学术空气。

      在西政,无论是学者还是学子,都很注意基础研究,长于理性思考。这种厚基础、强学理的校风,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研究功底。难怪在2002年国家首批任命的大法官、大检察官中,有11人是西政的校友,目前在最高人民法院任职的大法官中,有一半是西政的毕业生,“西南政法大学”在全国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仅仅在广州,就有4000以上的西政毕业生在为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许多用人单位都反映,西政的学生做人谦虚谨慎、做事扎实严谨。西政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大受欢迎,近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开明的、开放的、不苟且、不媚俗的精神成为西政最鲜明的个性。有老教授回忆了这样一段往事: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位日本著名的宪法学教授到中国访问,希望向中国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宪法理论,但遭到了国内许多知名大学的拒绝,认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是不可能允许一个外国人来讲的。但西政却主动提出请他来讲宪法学说。在老教授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西政独立和开放的一面。

      是什么力量让西政能够历劫而不改其志,浴火而后能重生?西政年轻的学子们说,那是因为我们拥有“西政精神”。在一位老教授的心里,“西政精神”,是开放的胸怀和独立的精神,是扎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校长龙宗智将“西政精神”向我们概述为:心系天下、爱国爱校、逆境崛起、自强不息、求真务实、不尚空谈、团结协作、和衷共济的学校之魂。

    和百年老校相比,50多岁的西政应该是正值活力充沛的壮年。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挫折和失意,但只要精神长存,便终能生生不息!

      下篇 一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生力军――校友群体

      “博学笃行厚德重法”,西南政法大学一直把这句校训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孜孜以求,固而不懈。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近10万名,西政学子遍布全国,群星璀璨,桃李芬芳,西南政法大学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高校。

      在这些优秀校友中,近200名毕业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级法学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大高校和立法、司法、政府机关的研究部门,在我国法学界起着一代传承的作用,并担任了许多法律院系的主要领导。校友中有许多优秀法官、检察官、警察和律师,有大法官、大检察官20人,副总警监2人。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广州、深圳等省市政法部门主要领导中,西政毕业生占三分之二之多。有全国人大代表10人,全国劳模和全国表彰的优秀民警、公安英模、优秀教师35人,全国十佳律师6人。长期工作战斗在政法战线的西政学子,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司法公正,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力量。

      在学术界,西政校友中,出现了很多先驱者、开拓者和青年学者。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梁慧星教授,在民法学界盛名卓著,他不但参加了经济合同法的修改,参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定,参加了合同法立法方案的设计和合同法草案的起草、统稿及讨论修改,而且受委托负责起草了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和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我国法理学、法制史以及比较法学等领域的著名学者贺卫方教授十分注重在社会层面上传播法治的理念。我国法官服饰的改变、司法官员选任标准的提高以及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等都与他的呼吁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著作《司法的理念与制度》、《法边馀墨》、《具体法治》、《运送正义的方式》等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司法界,学校毕业生中也不乏兴业之才和治国之才。他们中既有刘家琛、姜兴长、张学军、胡克惠等大法官、大检察官,也出现了像袁小彬、韩德云、央金、白玛、李尚公、邱代伦、郭星亚、刘红宇等一大批全国、省级十佳律师。最具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则是2001年代表索通律师事务所接受市人大委托从事地方法规的立法起草工作。该草案目前已获市人大通过,此举被国内媒体称为“律师立法,首开历史先河”,为律师参政议政,推动地方立法民主进程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

      在一些平凡的岗位上,西政学子也干出了许多惊人业绩。芦振龙、王治军、邱家清、邓天金、武清文、陈光宇等都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一级警模年仅25岁的烈士芦振龙,在同7名歹徒的斗争中,身中21刀,5次被砍倒,5次又站起来。他用年轻的生命忠实地履行了一个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正义之歌。全国特级优秀民警王治军,一年内带领队友打掉8个黑社会团伙,曾一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000万元,为我国反黑斗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无论长城内外、北国南疆,还是世界各地,处处都传唱着西政学子的感人诗篇,处处都绘满了西政学子的美丽画卷。

      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榜:西政青年法学家超过北大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我国首个反映1952年(含)以来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报告,并依此推出了“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榜”,西政以法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表现超过北京大学,夺得“青年法学家校友榜”的第一名。

      中国高校青年法学家校友榜评选依据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获该奖人数多少进行排行,西政以13位校友位居第一名,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各有9位校友获奖并列第二,中国政法大学有7位校友获奖列第四。

      发布方认为之所以根据不同领域的校友成绩对学校进行排名,是因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多样性、层次性等特性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相同,这种差异满足了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同领域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是否有优势,能否对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做出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突出贡献,也能反映出一个高校的竞争力。

      据悉,“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榜”按照“党政类、企业经营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分为中央委员、富豪、杰出企业家、院士、长江学者、优秀博士、文学家、青年法学家、世界经济学家、电影明星、电视明星、优秀主持人和奥运冠军等十三个子校友榜,西南政法大学是进入各榜前十名中惟一的重庆高校。

      不能舍弃的红岩精神

      虽然西政精神得以确立,但曾经鼓励西政奋勇进取的红岩精神仍旧在师生心中。红岩精神的诞生地——重庆市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歌乐山下的西政,充分发挥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将红岩精神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才塑造了自己的西政精神,才成就辉煌的校史。

      每年秋季开学,学校都要统一组织新生到红岩村、曾家岩、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通过大量的图片与实物,使大学生们充分了解历史,感受先辈们为追求真理的精神,懂得“爱国、实践、奋斗、成才”的红岩精神的内涵与精髓。

      该校还将学习红岩精神与现实生动的活教材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使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修养逐步得到提高,学校党委把党的基本知识、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红岩精神与同学们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进行讲授,着重突出“两基”、“三观”、“一宗旨”教育。在考核形式上,以综合考试成绩、学习心得、课外活动对学员作出最后的评定,强调学习所取得的实效。

      该校党委将学习、宣传和弘扬红岩精神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学校党委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实行导师制规定,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教他们怎样做人。

      该校一直坚持开展“红岩班级体”、“红岩好学生”、“红岩教师”评选活动,形成一套完善的考评制度,增进了各班团组织、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承载义务和责任成就法治社会的梦想

      2006年7月5日,谭启平教授在2006届研究生毕业授位典礼上的说出这样一段精彩而蕴含法理的话。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梦想最多的群体:学机械的希望中国成为制造大国,学电讯的希望中国成为通讯大国,学水利的希望再上几个三峡工程......这些梦想,其实相对都容易实现。在我看来,在中国,唯有法律人的梦想--建立法治社会的梦想是最难实现的。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法学专业,选择了法学、法律作为我们终生的信念和追求,我们就有义务、有责任以我们的知识、智慧、能力和作为,为我们法律人的共同梦想也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建立法治社会作出我们应有贡献!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法治社会的理想一定会早日实现!

      作者:重庆法制报社记者 唐孝忠

      本文已于2005年发表于《重庆法制报》


    西南政法大学沙坪坝校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岩塑造的西政精神 ――造就中国法学人才教育高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qn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