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了一趟凤凰,赶到那里正好是晚上。沱江水缓缓流淌,两岸酒吧林立,灯火炫目,人声嘈杂,一幅浓重的商业化的气息。第二天早起,我又特意去了一趟,和夜晚的嘈杂相比,平添了几分宁静。远处,山林苍翠;近处,江水清澈。江面上带着一层薄薄的雾,朵朵白云倒映。岸边青石板上,早起的苗家妇女在洗衣服,荡起一圈圈的涟漪,惊走了水中玩耍的鸭子。岸边为数不多的吊脚楼,就那样层次不齐的立着,看着沱江水,看着凤凰城,彷佛邻家大叔。好一座有灵性的湘西古城,怪不得能培养出沈从文这位民国才子。
凤凰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在沈从文之前默默无名。所以说,沈从文一人带火了凤凰毫不为过。就像沈从文在文中所说:“凤凰城的苗家话语是因为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缠绵了一些;凤凰城的沱江水因为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缓和了一些;凤凰城的石板路因为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有弹性了一些……一个文人一座城,凤凰给了沈从文的才情,沈从文绘就凤凰的不朽。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青年作家王凯的书《从逃学大王到文学大师—沈从文》,全书17万字,内容尊重史实,值得一读。全书分为了六章,分别从家世变迁,入伍从军,进京从文,收获爱情,历尽劫难,重获荣光六个方面详细地描述了一代文学大师有血有肉的一面,让我们更加真实的去走进大师,品读他细蕴悠长的一生。
沈家祖上可是了不起,沈从文的祖父是实实在在的将军,因此在当地可算是的是家境殷实,名门望族。作为尚武之人,自然希望子孙后辈能够入伍当兵,报效朝廷,最好再出一个将军。只可惜天不随人愿,沈从文的父亲不但未能当将军,反而由于八国联军打破大沽口而被迫弃城逃命,弄得家道中落。于是把希望又寄托在沈从文的身上。却谁知,这个孩子不但没实现做将军的梦想,反而弃武从文,成了名动中外的大文豪,而且还让凤凰这座千年古城驰名中外,焕发新春。
童年的沈从文,实在是没法瞧。由于六岁时出疹子,沈从文身体变得又瘦又小,实在不是个当兵的料。父亲也就放弃了这个梦想。重新又树立起让儿子学京剧的梦想,似乎当个京剧大角也不错。只可惜沈从文天生坐不住私塾,一天天的逃学,而且谎话连篇,屡教不改。终于让父亲伤透了心,撒手不管了。这样一来,可算自由了沈从文。他天生的喜欢大自然,身上有一点束缚就不自在。城里玩够了去郊外,郊外玩够了去山上。尤其是到了下雨天,简直是沈从文的最爱,因为可以赤着足,故意走到水深的地方去,弄一身泥巴回家。少年沈从文的眼里,长街上一路有趣的见闻,和硕里荡漾起的层层波纹,田埂上动听的蟋蟀,树木上结的各种果子,似乎都要比私塾里那些文章来的有意思。就如同作家自己说的“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三百年的清王朝覆灭了。然而随着袁世凯帝制的复辟,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开始了,而我们的主人公沈从文终究没逃得了当兵的命运。之所以去当兵,除了家中一直断不了的将军梦,更重要的是家境进一步衰落,已经养不起这么多人了。军营中的沈从文是很开心的,毕竟从军入伍对一个少年来说还是相当有诱惑力的。于是十五岁的沈从文第一次走出凤凰,到了阮凌,开始了“清乡剿匪“之旅。他到处充满了好奇,甚至于队伍斩杀了两千余人,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件有趣而平常的事情。相比于看杀人,他更在乎的是那些热闹的民众生活,人情世风。在队伍里,他有幸遇到两个开启了他的文识的人。一个是堂兄沈万林。堂兄是个军中武官,闲暇教给沈从文练字,交给他隐忍,交给他太多的为人处世道理。堂兄如父亲般的教诲,让少年的沈从文意识到”在任何磨难与他人给予的痛苦中都不能屈服,唯有坚定自己,自己努力,才是战胜磨难和痛苦的方式。另一位就是司令部的文秘书。他们亦师亦友,沈从文把在大自然得到的各种好玩事讲给文秘书,而文秘书则把从新式教育中得到的新东西交给沈从文。而且文秘书给了他一本《辞源》,开启了沈从文文学的启蒙。
从军入伍几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思想逐渐影响这沈从文。终于,二十岁那年,沈从文迈出了对他人生有决定性的一步---乡巴佬进京。“开始尽到一个是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求学无门的情况下,他一方面在图书馆自学,一方面埋头写文章。虽然寄出去的稿子犹如石沉大海,但仍笔耕不辍。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在快要受不了饥饿煎熬时,郁达夫出现了。不但给了他吃饭救命的钱,还在报纸上呼吁要关怀文学青年。从此,沈从文在北京扎住了根,也结交了两位好朋友:胡也频和丁玲。三人一同创作,互相引荐,一起打造刊物《红黑》和《人间》,沈从文的文学名气也越来越响亮了。
说到沈从文,不得不提起夫人张兆和。张氏四姐妹可是在民国赫赫有名,不亚于宋氏三姐妹,而且个顶个的都嫁了个好丈夫。大姐张元和,嫁给著名小生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四姐张充和,嫁给著名汉学家傅汉斯。而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师生恋也颇为津津乐道。张兆和一开始是瞧不上这位沈老师的。可是架不住沈老师的情书攻势,而且一写就是六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时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沈从文的情书可以说是民国最美的情话之一了,大概只有他的好朋友徐志摩的“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爱你,并且还要一直爱下去。”可以与之比肩。终于,1933年沈从文抱得美人归,俩人结婚了,而且一直白头到老。尽管两人出身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甚至婚后的几年里聚少离多,观念也有隔阂。但都冲淡不了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深深爱。而张兆和,也在沈从文去世后终于真正了解了沈从文。只是,有点太晚了。
作为民国走来的文人,沈从文可谓历尽劫难。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沈从文坚持走独立自由的文学之路,他没有想过要把文学当成武器,他只是要求文字的自由和无拘无束。但这也是不被允许的。甚至他的好朋友胡也频因为加入左联而秘密杀害,丁玲也被逮捕。因为珍贵的友谊,这个一向不夹杂任何政治形态的老实人,破开了固执,用笔杆子作武器,直指国民党秘密逮捕迫害进步作家。这要他付出多么大的勇气。而最严重的一次,则是在全面内战爆发之后的一场风暴。沈从文一向游离于政治之外,这使得他两边都不讨好。左翼阵营对他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和清算,称他为“清客文丐”、“地主家的弄臣”。让他又气又急又一阵阵的无奈。甚至连自己的至亲,夫人张兆和都不理解他,为什么不响应党的号召?实际上,沈从文之所以冥顽不灵,只不过坚持自己的文学独立,他要做纯粹的作家,一个不掺杂任何其他物质的作家,只可惜曲高和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文学创作的笔,沈从文是彻底放下了,他实在是没有勇气去写了。但是才子总要是发光的。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所一待就是十六年,终于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该书一经出版,引起全球轰动,被译成几国文字公开发售,趋之若鹜。而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也再一次被提起,甚至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沈从文,对此只是淡淡一笑,因为,他需要的不是这个。他只是追求纯粹和独立的灵魂,一个文学路上的孤独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