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手哥故事旅行
西伯利亚考察记(2)

西伯利亚考察记(2)

作者: 美听客厅 | 来源:发表于2017-01-28 21:57 被阅读0次

    【手哥故事】放逐在白夜(之二)

    我们从莫斯科来到雅库茨克。作短暂停留后,就会再次从雅库茨克机场出发,前往燧石镇,最终抵达我们的目的地——“白鹤“苔原考察站。

    第二章

    人类世界边缘的微光——燧石镇

    ▲云端上 ▲俯瞰苍茫的西伯利亚大地

    从宇宙中遥望地球,夜晚的西伯利亚也许是世界上最暗淡的大地。偶尔发出的微弱亮光,大多来自森林火灾,或是油气田的天然气燃烧。似乎在这里,用"荒凉"和“杳无人烟”这样的形容词,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可是,在这个有着多如星海的湖泊,浩瀚无边的冻土苔原与森林的世界之中,的的确确还有人类扎根于此的星星之火。我们每年都要途径的燧石镇,就是这么一个黑暗中被擦亮的,不起眼的小小火星。

    ▲an-26飞机,我们即将从这里出发,前往燧石镇 ▲飞机即将起飞,请旅客同志们尽快跑步上机

    从雅库茨克到燧石镇,我们需要乘坐旧式的安-26螺旋桨客机。这种生产于苏联60-70年代的运输机,直到现在依然服役在俄罗斯边疆运输的最前线。

    在这个主流客机已经普遍使用大型液晶显示屏等设备的时代,安-26成了被时代落后的老人,驾驶舱里仍然充斥着无数让人眼花缭乱的仪表与彩灯。

    既然是运输机,那就不能只拉货不运人。夏季的西伯利亚,因为冻土的融化,道路变得异常泥泞,完全不适宜陆地运输。内河航运则同样缓慢而低效。只有在冬季,当河流和土壤冰封时,西伯利亚的陆路交通,才重新变得通畅起来。大河的河面会摇身一变,成为畅行重载卡车的高速公路。不过在夏季,唯一便捷的运输手段,几乎就只剩下这种运输机。

    飞机上,除了运送乘客,还得同时运送一些当地急需的物品。各位能想出,远在边疆的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吗?那就是当地根本买不到也种不了的蔬菜,如土豆番茄白菜洋葱橘子。

    有时候,我运气很好就会被安排在前排。在我的面前,就会被堆满各种行李与装满蔬菜水果的箱子。虽然在飞行时,空乘会把这些堆到机舱顶部的货物,用粗麻绳编制成的网使劲绑好。但是,我总担心,万一有个紧急制动之类的飞行机动,我就得留下被烂番茄土豆彻底埋葬的结局了。

    飞机上的座椅,几乎全是损坏的。有的靠背根本扶不直,乘客只能全程享受头等舱的睡椅待遇。不少安全带的扣件,早已经被人硬生生扯走了,只剩下了两条光秃秃的灰色尼龙带,有气无力地耷拉在地上。我只好将就着,把安全带打了一个陕西老汉拴裤腰带似的结,也算是个心理上的安慰。

    偶尔,乘客也会带着宠物一同坐飞机。一般的航空公司,都会把装有猫狗的专用宠物托运箱,放入飞机的行李舱。而在前往西伯利亚的飞机上,我第一次见到狗狗和人享受同样的待遇。那次,一只漂亮的萨摩耶,陪在他主人身旁,全程一动不动地蹲在我后面的座位上。每次我好奇地回头瞄它,它都在那里哈着舌头傻呵呵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小砸,没坐过飞机么?”

    飞行禁烟这件事,倒还算是做得不错,乘客基本没有作死地大口吞云吐雾,不过这大概也只是看在那两个身壮如牛的乘务员的面子上的缘故。但有一次,我无意中透过虚掩的驾驶舱门的缝隙,看到两位驾驶员,正在一边开飞机一边惬意地抽着香烟。裹挟着各种PM2.5,PM10大小颗粒的烟尘,从门缝里缓缓流出。还好,这破飞机并不完全密封,从舷窗玻璃缝隙中挤进来的高空中的新鲜空气,让大家终没有遭受“二手烟”之苦。

    当然,乘坐这次航班的客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飞机即将起飞前的一刻,还在走道中飞奔,直到壮硕的乘务员,愤怒地飙出一段压过飞机螺旋桨噪音的怒骂,才赶紧躲回各自的座位。而其他乘客们,在飞机降落前半小时,就已经打开各自的手机,大呼小叫地联系起了接站的亲友,场景堪比纽约证券交易所繁忙的交易大厅。

    也许,在国际民航安全要求非常严格的今天,能够肆无忌惮地无视几乎所有安全条例的航线,估计也就是这些面向西伯利亚各边疆小镇的航班了吧。

    ▲第一次出发时,我们都很兴奋 ▲在飞机上呼呼大睡的东正教教士们

    飞机螺旋桨的噪音,震耳欲聋到令人头疼。同时极有规律“嗡嗡”声,掩盖了几乎其他一切声响,让人昏昏欲睡。一般起飞没多久,飞机上的乘客早已头晕脑胀,不一会儿就睡倒了一片。

    令人意外的是,这么破烂的飞机上,竟还有飞机餐和饮料。从雅库茨克到燧石镇的飞机餐,还令人意外地不难吃,只是量出奇地少。乘务员还会给乘客还提供饮料与茶水。当然,我也偶尔遇到过发霉的面包和奶酪,但这已经是这趟航班为数不多的优点了。

    和大型喷气飞机不同,安-26的飞行高度比较低,山峦,河流,小湖等等,都可以尽收眼底。运气好的话,我能被航班大妈安排到靠舷窗边,一路欣赏原始的自然风景。不过,大多数时候这都不可能如愿,而那些霸占佳座的当地人,无一不在呼呼大睡,浪费了大好的良辰美景。

    如此奇葩的航班,却是当地居民前往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而且极其昂贵。三个小时的航班,一个来回的价格却高达900欧元,远远超出了当地人的承受范围。还好,每个当地人都能得到一张往返机票,能一年一次免费往返于燧石镇和雅库茨克之间。

    也许外人会说,这国家政策还真不错。但是和苏联时期比,却已经是天差地别了。苏联时期,国营航班多且服务周到,而且计划经济的制度,让机票价格令人发指地几十年如一日的便宜。几乎所有人都能经常往返于家乡与雅库茨克,甚至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可如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注定会被禁锢在这些游离在文明边缘的小村庄中。

    ▲蜿蜒的印地格尔卡河

    经过了三个小时的飞行,一条肆意奔流的大河——印地格尔卡河,出现在大地上,无数的支流,水塘,牛轭湖缠绕在它的身旁。我们的目的地燧石镇,也就在眼前了。飞机先是从小镇上空划过,然后一个急转,一条满是柏油补丁的跑道,赫然出现在了眼前。突然,飞机来了一个下沉,客舱里刚传出旅客们一阵惊呼,下一秒飞机就已经蹦蹦跳跳地降落在了坑坑洼洼的跑道上了。

    ▲飞机即将降落

    燧石镇,是我们到达考察站前,进行休整的居民定居点,保护区的管理站就建在这里。这个仅有三千人口的小镇,一半居民是当地的渔猎和游牧民族,由鄂温克人和萨哈人组成的;而另一半的祖先,则来自遥远的欧洲。

    虽然鄂温克人,在俄罗斯和中国都有分布,但在这里,他们都叫萨沙、瓦勒米尔之类的名字。而到了我们中国呢,他们都已经是老张老李了。大国文明的辐射,让周围的小民族小部落,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和文化,也许这就叫文明的融合吧。不管这样是好是坏,时代就是这样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些东西,会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

    几乎整个镇子里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垃圾随地可见。锈迹斑斑供暖供水管道裸露在道路两侧,从一些缝隙处不时冒出“呲呲”的蒸汽。很多报废的渔船货船,东倒西歪地躺在印地格尔卡河岸边,一些荒废的装甲车残骸被随意遗弃在路边。假如有人想拍战争电影中残垣断壁,那这里的确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地方了。

    ▲废弃的装甲车残骸 ▲镇上仅有的三家杂货铺之一

    镇子里唯一的一家专职饭店,已经在我第一次考察之后倒闭了,原因是没有人光顾消费。如果想吃东西,那只能去镇政府的小卖部,才能吃到一些简单的面包和乌克兰红菜汤。

    每次我们从飞机场下来,当地保护站的管理员,总会第一时间把我们拉到那里,填补一下空空如也的胃。小镇上有那么几家小店,也许是这里仅存的商业气息。店家从外表上看,同其他民房别无二致。如果没有人引荐,我们根本认不出它们。我至今还记得,其中一家店的名字叫做“月之梦”。

    小店往往卖各种杂货,以吃的为主,罐头最多。小店里最受欢迎的,就是酒类饮料,这可能也是这里很少数不过期的食品。

    在俄罗斯,饮酒过量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是男人,很多女人也饱受酒精之毒。这是一个很悲哀的故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严酷的环境和毫无希望的未来,让这里的人衰老得很快。我有个朋友的几个亲戚,都因为醉酒,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室外冻死了。

    ▲天太冷了,列宁同志的手都插在口袋里了 ▲保护区的办公室,和前面各种铁皮破烂

    一般情况下,接待我们的是,受世界自然基金会赞助的当地保护区工作人员。保护区的负责人,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塔尼亚(或者叫塔提亚娜),而另一个负责人赛尔盖·伊利齐先生,则长得很像老夫子的好基友,大番薯。

    塔尼亚比较大大咧咧,而赛尔盖·伊利齐则很多时候一言不发。塔尼亚会一点点英语,所以她和我们还有些交流。再加上保护区考察站旁边,还有他们家以前建造的旧屋,因此经常来考察站看望我们。

    可能是曾经当过警察局长的缘故,赛尔盖·伊利齐表情一般都很严肃,但是他对待我们其实是非常的和蔼。一次我们的飞机晚点,他还亲自把我们领到他家去,给我们煮好吃的俄罗斯饺子。

    (关于赛尔盖·伊利齐,电子书《在西伯利亚荒原中》有详细的描述)

    ▲赛尔盖·伊利齐

    说回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办公室,这里的项目经费除了来自政府之外,很大一部分来自WWF。虽然人际罕至,但是这里却是白鹤最重要的夏季产卵地。除此之外,还是小天鹅,红喉潜鸟,各种鸭类夏季的产卵,换羽,觅食地。

    这些当地工作人员的工作,就是每年不定期的坐船或者徒步,在这些大到可以装下几个荷兰的土地上,监测各种动物的动向,并做出记录。这可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如果不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我想,他们是不会在只有微薄薪水的支撑下,尽力做到最好的。

    除了动植物保护,他们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帮助我们这些外来科研人员,顺利进行考察。不仅仅是我们,日本北海道大学,也在这里设有一个科学考察站。

    日本人是真正的土豪,他们不像我们每天都住在与世隔绝的考察站,而是在镇上租住了一个小公寓,每天坐船往返于考察站和小镇之间,花销出去的钱,犹如印地格尔卡的波涛一般,哗哗作响。

    当然,时不时地还会有瑞士,瑞典,丹麦,德国的考察人员来这里拜访。每到夏天,这里就常常很奇怪地出现成群的外国人,也给看似毫无生气的小镇,掀起一些小小的波澜。

    ▲我们乘坐的小船 ▲我们准备登船出发 ▲我们坐上了快艇

    说到保护区的人员,不得不提我们的两个快艇驾驶员,金牙伊万和鄂温克大哥瓦里艾拉。


    金牙伊万是保护区管理员中最活泼的人了,他也是我们最常见的驾驶员,总是笑呵呵的,开船的时候也不安分,要不就是叼着烟双脱手开船,要不就是突然加快速度去撵河里的天鹅,潜鸟,鸭子。当他一笑的时候,嘴巴里的一颗大大的金牙就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们每次提起他,都会说“那个大金牙”。

    而鄂温克的瓦里艾拉大哥,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和大多数人不同,这位大哥竟然滴酒不沾。听说,是以前因为喝酒过头,造成了很大的错误,痛定思痛就把杯中物给戒了。在这个几乎没有人不喝酒的地方,能做到滴酒不沾,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这两位也很乐于助人。我们考察站的电锯,发电机什么的坏了,他们都会来仔细检查,实在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远处零星的建筑物就是考察詀
    ▲考察站

    (未完待续)

    【手哥故事】放逐在白夜(之一),请点击

    http://www.jianshu.com/p/2ac3bd4b491f


    【手哥介绍】江南无影手,郦冰熹,人称“手哥”。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生态学博士。曾深入南非自然保护区,并四次前往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北极地区,进行生态学研究。

    【放逐在白夜】系列是他的作品,同时发表在“美听客厅”的微信公众号和简书中。因为简书的特点,所以与公众号相比,简书中的内容更侧重于文字,顺序上也有区别。

    本系列文字与照片的版权归郦冰熹所有,若需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与其联系。邮箱:67191489@qq.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伯利亚考察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wq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