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这个题目,迟迟不肯动笔,是觉得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学校的吐槽。如今赋闲在家,就来说说我经历过的如今的高等教育吧。
我所在的大学位于内陆,城市的环境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文化与风格。相比东南沿海城市的大学来讲,我的母校相对比较传统,是一所典型的“体制内”大学。
这样的大学,与位于北上广这样更为活跃的城市中的学校相比,就像一个有些羞涩木讷的小孩,这是我八年间对学校的直观感受。但这样的条件也直接促进了学校踏实认真的办学风气,少了一些浮躁,多了几分沉稳与严谨。学校的老一辈教授,以及新的归国留学人员,无一不受学校治学严谨古朴的文化氛围影响而立足于此,倾力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中来。
但与之伴随的更大弊端,在这样一个传统的体制内大学中,极其严重地凸显出来。
今天先谈谈高校中的行政乱象。
我们都没少抱怨过自己学校的行政工作,行政工作在高校的工作推进与未来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高,但随之而来的行政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则并没有与之跟进。不只是我所在的学校,许多学校目前都有这样的问题。
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吧,首先,人员配置方面,典型的“家族后勤式”管理。目前学校行政工作的生力军是一群处于35-55岁之间的中年妇女,而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几乎都是学校某位教授的太太,或者某个领导的亲戚。这些人通过关系进入学校,以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凌驾于学生之上。拿着国家的钱,抱着养老的心态,端着老师的架子,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自己手中的权力。
常常碰到这样的行政老师,恭敬地询问往往换来“不会自己看?”这类没好气的回答。手续出现纰漏第一反应是扔给你拿回去重办,如若你再问到底是哪里出问题、该怎么办理之类的话,就会换来一个白眼和一句不耐烦的解释,埋怨你的琐事打断了她的工作思路。如果你的手续多处出现问题,那么恭喜你,你要多次见到这位行政老师了,因为他们往往不会一次性给你指出你的全部问题,而是要一点一点地告诉你,好像很享受看到你疲于跑腿的过程。
此外,很多老师都是以一种“随遇而安”的闲散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因为导师的原因,我常常与学校负责合同审核的老师打交道。每次进办公室,都能撇到有些老师在逛淘宝,浏览新闻网页,甚至还当众大声询问某位老师“自己穿黄色还是红色的皮肤衣好看”这类的问题。合同审核的老师有一次边给我盖章边跟我抱怨说就是因为年底都在买设备,合同审核一下子多了,工作做不完还要加班,她好累好辛苦之类的,我在一旁不置可否。学生和导师们每天熬夜做实验、写文章、发论文、出成绩,而仅仅是因为年底工作量增多,就怨天尤人,这样的行政,如何还能高效?
我不得不问了:一个学校中,学生是主体,行政工作永远是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服务的!但是什么时候,学生变成了学校“最底层”的人?对学校的行政人员尊称一声“老师”,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涵养和学生的素质,但这并不代表行政老师和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是同一地位的人。
如果高校的行政职能再如此进行下去,那么学校将永远也止步不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