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e6803ccabfa8c467.jpg)
一不小心,我竟然有两名大学同学进入了院士增选程序,都是一起醉过酒、一起摆过摊的交情。垂死病中惊坐起,院士竟是这小子。
前几天跟准院士喝了点酒,回到家,孩子妈说:看出来你今天是真开心,能否给我讲讲院士是怎么回事?
我满口答应:好,我来通俗地讲讲院士是咋回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f3bdc9254204fc16.jpg)
两院院士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水平和最高级别荣誉称号,一旦选上就是终身制。
两院院士现有181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78人,其中有34位身兼两院院士。
总的来说,两院院士比大学校长稀罕,全国大学共3072所,平均每家只能摊到0.6个院士。基本上,双非大学绝大部分连一个院士都没有。
两院院士的工作单位大都在中科院、双一流大学、央企、大医院等单位。
像你以前住过的水生所,里面就有好几个院士,你在院子里碰到的散步老头老太,说不定就是个院士。院士也是人,也要散步遛弯,也要买菜做饭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e40db9eb247b755d.jpg)
院士两年增选一次,今年正好是增选年。很多候选人都是要第二次第三次才当选,所以今年我的两位同学都是第一次露脸,没选上,2年后4年后就大有希望了。
院士候选人有个65岁坎,一旦过了65岁,就需要两名在任院士推荐,这基本上就相当于没希望了,因为在任院士的推荐票太珍贵太珍贵。
在任院士有个80岁坎,过了80岁就丧失了推荐权。一旦没了推荐权,圈子里的人就懒得哄着抬着了,在圈子外混还被人嘲讽打压。比如96岁的何祚庥院士。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b03f8e4b49f2e955.jpg)
院士作为科研学术圈的最高荣誉,自然所有人都趋之若鹜,那评选一定很难很难。
比如我的一位忘年交朋友,1953年出生的,40岁就担任中国地质大学王牌专业的院长,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国内首屈一指,啥资历都攒够了,参评20多年硬是没评上,5年前活生生拖到了65岁的坎,他自己也就认输了。
不过评院士也不是对每个人都这么难,有人就很容易。比如美女科学家颜宁,1977年出生的,今年才45岁就当选了中科院院士。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26b796ddbbe4e00f.jpg)
要当两院院士,得一步一个台阶地攒全博士、教授、博导、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资历,越多越好。外国的奖有时候是没用的,比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那玩意是瑞典小国家搞的,咱们就不认。
光攒够上面这些资历也不够,因为两院院士增选程序是以人为本的。增选分推荐、初评、终评三个环节,其中推荐环节只能由本学部的在任院士推荐,或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推荐,是不能自荐也不能申请的。
初评由两院相应的各学部委员会组织,经过差额筛选后产生终评候选人名单。终评由两院分别组织的终评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得票超过三分之二者当选为院士。
今年两院增选了133名院士,据我的印象是历年最多的。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死了不少院士,各个学部都出现了大量空缺。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fcadf977bb9b9a30.jpg)
从院士增选规则看起来,在任院士和学部委员会很重要,学部委员会也是在任院士组成的,所以归根到底,在任院士非常重要。
所以要想当院士,一定要跟本学部的在任院士多交往,让他们了解和认可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的学术成就。
想当院士的人很多,个个都去找在任院士增进了解。就算在接待时来者不拒,在任院士也只能在一张推荐表上签字啊。
所以在决定把这两年一次的宝贵推荐权到底给谁的问题上,在任院士都是经过了十分慎重的思考和斟酌的。绝不是根据个人印象或者候选人的资历,而是要反复权衡选哪个人对学部是最有利的。就算是被候选人拳打脚踢,也坚守气节和立场,绝不会轻易给出推荐票。
利益是衡量万物的底层逻辑。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2e1095312ef01f50.jpg)
学部这个词你不太懂,那我就打个比方通俗点讲。事先声明,我们的院士和学部都是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我接下来打的比方主要是为了方便孩子妈这样水平低的人好理解。
学部就是某个专业领域最顶尖科学家聚在一起的组织,像你和女儿隔天全房拖地,拖地这事就可以成立一个居室地面环境及空气质量学部,简称家清学部。
这个专业领域就会设立一系列的大学专业及研究生专业,比如:居室地面环境专业、居室空气质量专业、家清机械与设备专业、家清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家清化学工程专业、无动力家清工程专业、人工智能家清工程专业……
硕士博士们会在教授博导的指导下,撰写汗牛充栋的博士论文,比如:《纳什均衡理论下超高层建筑的居室地面环境研究》、《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和大数据分析模式的居室空气检测方法》、《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居室环境及空气质量的系统方法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f2690bd8497cf1e7.jpg)
这个行业的教授们会成立中国居室地面环境及空气质量学术委员会,下设有源动力机械、无源动力机械、无动力、质量监测与检查、化学试剂、劳动防护等十几个专业委员会,分别办有《中国家清》、《中国有源动力家清机械》等十几种学术期刊。
硕士博士必须在这些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讲师必须发表论文才能评副教授、教授。还会定期召开居室地面环境及空气质量国际学术会议,用中英双语宣读上述博士论文。这样的话,家清学部在学术圈的闭环就形成了。
接下来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学术圈最有话语权的几位教授,会制订出居室地面环境的国家标准,按照每平米残留颗粒数和颗粒大小两个维度,将居室地面环境质量划分为5档18级,定期开展公益性质量监测,发布中国居室地面环境白皮书。居室空气质量也依此类推。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b104af332a8e3a60.jpg)
那些做拖把、玻璃刮、扫地机器人、蒸汽拖地机、除湿机、增湿机、地板清洁剂、瓷砖清洁剂、消毒剂、增亮剂、磨砂粉……的厂家,就会聘请专业委员会的专家教授们为他们鉴定啊代言啊什么的。
教授们有现成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成立中国拖把商会、中国扫地机器人协会等,与学术的专业委员会相结合,对市场上的各种拖把、扫地机器人进行质量检查及分级,制订市场准入标准,和红黑榜公示制度,定期检查处罚,严重者315晚会曝光。
组织一旦成立,就会无休止地扩张权力和影响。在学术委员会的顶级专家教授无暇顾及的地方,就会有些非主流的专家教授着手建立居室环境工作人员从业标准,颁发劳动技能证书,评选感动中国2023居室清洁优秀人物,发布居室清洁劳动价值计算规范,支持从业人员维权,暗访打假、直播带货等。这种往下的扩张将会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62092cdb4f36632f.jpg)
同时,顶级专家教授们会申请国家级的研究课题,拿到更多财政资金支持自己的研究成果,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进入杰青、长江,最终参评院士。本专业的几名院士,合起来就叫学部。
每一名院士的背后,还有不少的弟子和徒孙在学术委员会排队,今年你升正教授,明年我进杰青,后年他长江。然后基本上就止步了,只能等着再来一场疫情腾位置。
每一名院士的背后,还有更多的企业以协会商会的形式在紧密合作,这些企业家一方面将院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另一方面也反哺科研经费或者别的经费。据说有的院士信不过这些无商不奸的企业家,索性自己成立企业搞科技成果转化,主打一个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都是据说啊。
所以,在任院士给哪个候选人推荐,其实是好大一盘棋,需要算的账太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d2ea434461772822.jpg)
当选院士后,通常都有机会去985/211大学当几年校长,然后潜心搞科研,哦,也叫产学研结合,至于能赚多少钱,我没当过,也没同学朋友当过,还真不太清楚,这方面请懂行情的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补充。下面引述一例公开报道。
2023年8月,树兰医疗冲刺IPO,年收入超17亿元。招股书显示,创始人是李兰娟院士及其丈夫郑树森院士,公司名称也是从夫妻俩姓名中各取一字。
公司创业可以追溯到2012年成立的树兰医学人才基金,最早主业是“医院代运营”:输出管理模式,帮别人托管医院。到后来就成立了公司,创办了自己的3家医院,主打肝胆胰、传染病等科室,尤其专精器官移植。
李兰娟院士任董事长,郑树森院士任董事,其子郑杰则担任总裁。到2020年,李兰娟院士年满70岁退休,郑杰接任董事长。
树兰医疗已经完成多轮融资,最后一轮约2亿元,投后估值80亿。据业内专家估计,公司上市后,市值将在100亿到200亿之间,李兰娟家族财富将达到数十亿之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9b8654cec02bf88c.jpg)
这么看来,院士作为学术圈的最高荣誉,确实有一部分人名利双收。
不过,大多数老百姓都不眼红院士们多赚钱,毕竟他们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让他们多赚钱,总比明星、网红们要好吧。
院士们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原本应该是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了。可是,最近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美国人总在搅局,虽然对咱中国院士没啥大影响,但毕竟是千里之堤上出了几个蚁穴,多少有点隐患。
比如上图这个姓肖的家伙,坏透顶的华尔街投机资本家,原本是个混不下去的大学生物教授,跑到华尔街用生物学科研的大数据方法搞量化投资,赚了几十个亿的钱钱。
有钱了这个肖某也不花天酒地去腐败,偏偏要搞高算力芯片,回头杀到分子生物学科研领域,把人家几年出一个成果拿各种奖项登SCI论文的玩法,搞成半个月出几百个同等成果。
这下子直接把全球分子生物学的顶级科学家的饭碗砸了,不仅是砸饭碗,简直连锅都给端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们的美女科学家颜宁接着就麻溜地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国了。当然主要不是因为饭碗被砸,而是一颗拳拳爱国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c269a6f38c33936e.jpg)
再比如,有个叫马斯克的家伙,也是个坏透顶的硅谷资本家。
马某只是个本科生,却不知天高地厚地要私人发射火箭,造价只有NASA的1%不到,搞几块不锈钢板敲打敲打,毛毛糙糙地就上天了,还能自己返回,这叫美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院士们多难堪。
射火箭不说,马斯克直接用五号充电电池堆一堆,搞出个特斯拉,卖得贼便宜,老百姓喜欢得不得了。
他还不断作死,搞电子支付、太阳能城市、脑机接口、管道飞机、机器人、卫星wifi……所到之处,美国的两院院士叫苦不迭,没法玩下去了。下一步估计美国的院士们要大量反水,弃暗投明,投奔中国来了。
幸好像肖大爱(D. E. Shaw)和马斯克这样的搅局者还不敢在国内胡来,所以现在院士们的日子还是很好过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8585/e099042746010b66.jpg)
(全文完)
希望有缘的朋友能看到!
再附赠个礼物吧!!!牢记三句话,人生必赢麻: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利益是衡量万物的底层逻辑
3、生存是芸芸众生的终极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