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评、书评
读后感 111 林徽因

读后感 111 林徽因

作者: e231cf926b7f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10:12 被阅读4次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东北奉献了他们几年的青春,为我们的建筑事业贡献了太多力量,算是开了中国的先河。当他们回到北京任教时,已经是几年之后了。在东北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学生,也遇到了一堆同样热爱建筑事业的朋友,这也是他们后来一生的财富。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在东北到底忍受了多大的艰辛,但是几年之后他们重新回到北京,回到梁启超身边。

    前面说到林徽因的父亲已经去世,家中只剩下她的母亲,而林徽因在外求学的学费也全是梁启超一手包办。这个公公完全是把林徽因当做女儿,当做祖国人才培养,而不仅仅是是家里的一个媳妇。可见梁启超爱才如子的情怀,试问哪个男人能有这种胸襟呢!要不说他能够成为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的教育家呢,一个教育家是不忍看着人才或者奇才,因为现实的脚步而阻断求学的步伐,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只会失去很多适合求学的人,留下的只是一些不适合搞学术研究的人。

    说到此,中国现在也是如此。多少富家子弟有书可读,还都是进入高等名校学府,他们有的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玩乐,不喜欢在学校接受只是的洗礼,不愿意每天学习枯燥的知识,他们在好的学校享受着好的师生资源却不学习,却是白白浪费好资源。而在山区的很多学生,多少因为学费或者家庭原因,不得不终止了求学路,虽然现在国家在极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是还是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毕竟政策惠及到的地方毕竟还是大多数,还是有一些人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可自拔。

    山区的孩子们因为生活条件艰苦,他们热爱知识,渴望接受知识的洗礼,他们孜孜不倦的听着老师的教诲,但是因为条件所限制,老师只是普通的老师,虽然很负责,但是因为没有好老师愿意留在当地,留下来的只是老教师,愿意为这些孩子付出一生的老师,是当地的一些本地人,而不是外地人。换做任何一个年轻人,可能都不愿意去这样的地方教书,交通条件闭塞,想要出城都是艰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孩子更希望学习,他们被家长教导一定要好好读书,未来走出大山,家长肯定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但是家里太多繁重的家务活难免要需要人帮忙,他们知道对不起孩子,但是又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只能在心里默念自己对不起孩子,葬送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老师不优秀,甚至是不优秀的,而家长又无能为力,师资力量不雄厚,家里也不能够领悟教育的力量,当地政府又无能为力,物质条件艰苦,交通条件闭塞,还有就是当地经济发展不起来,就是这些种种悲剧,造就了这些孩子的求学路艰难。一个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受阻,请问他怎么还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欲望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 111 林徽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au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