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向何兮
![](https://img.haomeiwen.com/i5645981/2af23210782d5eab.jpg)
从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疫情之下,不眠夜的八个小时读完了《沧浪之水》这本书。
看着书中池大为,从一个志高才傲不肯低头不被赏识的知识分子,受尽生活的折磨,在官场中被一次又一次挫败品格与信念,最终不得不迎合现实而选择利益。
从妻子董柳为马厅长的孙女扎针,为其奠基好政治生涯第一步,妻子也被厅长夫人的一句话轻松调到了省人民医院;再到反对舒少华揭发马厅长,站稳了政治脚步;再加上自身确实专业技术过硬,又办了几件对领导有益的大实事;短短一年间,妻子调动了,房子换了,职称评了,位子有了,工资涨了,博士读了,说话也管用了,真像做梦一样。后来,由马厅长提名,正式接班成为厅长,利用‘灰色手段’官商交易,以‘合理形式’取得一笔财富,和孟晓敏精神出轨,却为自己仕途没有跨过雷池,‘荣归故里’,在父亲坟前烧掉《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也烧掉了他的最后一点良知。
书中前半部分,他的内心一直纠结,迷茫不定,保留着知识分子的一份崇高理想,但随着生活的打磨,在晏老师的指引下,慢慢上道,他也渐渐认识到,像丁小槐式的人物,他们不是好人,也说不上是坏人,他们都是适生的人,在这个不断同化且浸泡的过程中,他也变为了适生的人。
作为一个基层公务员,把书中的很多东西放射到自己身边,一切如出一辙。何大为已走出了自己的道,但我还在撕裂的过程中,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也适生的道。
大学时期,很喜欢的一位教授是屈原的入迷研究者,受他影响,也对屈原十分敬佩,读完这本书后想起《楚辞·渔父》的故事。
“屈原被放逐后在江边游荡,样貌憔悴。一个渔父问道这不是三闾大夫吗,这么沦落至此?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被流放了。渔父说圣人做事不死板较真,能够与时俱进。世人都肮脏,为何不搅一搅混水,世人都醉了,为何不喝他们的酒。干嘛要想得太多又清高自守,以至于落得这个下场。屈原说,刚洗过头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要抖抖衣服,清白之身不能受污染,我宁可跳江葬身鱼腹,也不让我的皓皓之白蒙上世俗的尘埃。渔父一笑而渐渐远去,边走边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很明显,渔父最后是借沧浪之水歌来试图劝解屈原的。世道的水如果清明,可以拿来洗冠缨(冠缨也有出仕做官的意思),世道的水如果浑浊,那便用来洗脚啊。沧浪歌是一层入世进取但又明哲保身的意思,这和屈原不与世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是完全相反的。
从楚辞故事来看,很难看出作者有借渔父衬托来赞扬屈原的意思,或许作者本人也为屈原感到惋惜吧,因此假借渔父之口唱了一首沧浪之水。《史记》屈原列传也引用了这个故事,但是却略去了渔父唱沧浪歌的这段,故事以屈原答话后抱石投江而结束。”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沧浪之水,未濯池厅长之缨,也濯不了任何人之缨,毕竟在一个操作的时代,寄希望于公平是很可笑的。这是一本官场现形小说,相逢时节,读读也有益。
我是君向何兮,一个爱阅读的女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