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晋书•潘岳传》,看到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第一美男”在司马伦篡位后被权臣孙秀族灭,不免叹惜。忽见其侄子潘尼写的《安身论》一文,眼前一亮。文风清俊朗逸,有出尘脱俗的感觉。
“盖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开篇就是这样直截了当,观点鲜明,读来全无违和感。他指出“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批评那个“人人自私,家家有欲,众欲并争,群私交伐”的社会现实,反面论证“倾国丧家、覆身灭祀”的教训。
始于一己私欲,为了私欲去争夺杀伐,最后身死国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博学多才的潘尼应耳闻目见得很多。他的观点虽不新颖,却是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道家素来讲求无欲无我,无为而治,以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求名利,与世无争,这是道家最高的人格理想。儒家退而求其次,主张积极入世,构建了“圣人”和“君子”的理想人格。潘尼用了道家的药方来解决儒家需要解决的问题——乱世中如何安稳身心。或言之,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他没有落入那个时代的“有”“无”玄学虚谈之中,反而更加关注现实。借用了“君子”一词,说明处世之道,核心观点还是“不为私”,具体表现有很多种,比如远离荣利,安贫乐道,居安思危,被人触犯也不计较(犯而不校),居功不自傲(有功而不德),等等,都是行事原则。自私会妨害公事,欲望会伤害品德,只有无私无欲,才能保全身心,与天下同欲,与万物同利,这也是天下大私大欲。
我想到一副著名对联“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是胸怀天下者才有的大气魄。潘尼正是这种大人物,认为天下万物与“我”同为一体,同利同欲,那自然是要“计天下利”,而不是计个人的小利小欲。天下本为公,怎容自私自利的小人据为己有?潘尼正值西晋“八王之乱”,天下已是大乱,即将分崩离析,“社稷神器”被争来抢去。叔叔潘岳只因得罪小人,处危境不知后退,终遭受灭族之灾。潘尼有幸躲过一劫,从此谨小慎微,不再做那“二十四友”,一心做学问,虽居高位,不谋私心,不参与政治杀伐争斗,得以寿终。但他并非在政治上碌碌无为,而是对时政多有补救,对帝王多有规箴。他的《乘舆箴》同样千古流传,喊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俨然民主斗士,胜过后辈多少人!
篇名“安身”,说的绝不仅仅是安顿肉身,还有心灵。“安身论”也是“安心论”。潘尼提出“弱志虚心”,以我的揣测,“弱志”不是小志,更非无志。用现代词语来说,应是“远心志”,即立志高远,放眼风物,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强求志欲满足。“虚心”则有谦虚、不自傲之意,心怀虚空才能承载外物,才有容人之量。
心可安,身才能安,至于安身之所,具体的物质环境,是南是北,是陋屋穷巷还是华殿玉楼,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倒是不必在考虑之中了。但是心灵须有归处,心有所守,不为外物所移。心之所寄,身之所在。
可巧,潘尼给我们提出了些许安身之道,也是修身之道,对乱世中的人们是一种警醒,可使人大悟大彻。即便放在当代来看,也不无启发。且不说人性是否必定是自私的,但自私终归是品德缺陷,是有办法约束并消除的。要建立一个天下大公的理想社会,改造人性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潘尼给了后人一个思路。
(2018.2.25 长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