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钱理群老师的一封信(节选)

致钱理群老师的一封信(节选)

作者: 千古知秋 | 来源:发表于2024-07-08 21:08 被阅读0次

    敬爱的钱理群老师:

          您好!

          我最近读了您的著作,深有感触。尤其是《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这是一本您关于青年问题文章的集子,不知您是否还记得(笑)。作为一名青年,我首先要感谢您对于一代代青年的关注,这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让我知道有很多您这样的长者在默默注视着我们,这种力量会化作我面对一切未知的勇气。

          我所处的时代,可能也包括“10后”“20后”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教育体系进一步成熟,应试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从进入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每一步都已经被定好。社交媒体空前发达,个人的意志极易被宣传所裹挟。我小时候流行这么一句话,叫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倒是不怎么流行了,可能是说腻了,也可能是已经达成了共识,不用再说了。虽说还流行一句话叫做“人生是场马拉松”,好像形成了对冲,但“马拉松”提起来熟悉,又有几个人真的了解?所以还是从开始就全力冲刺吧,反正不能输。于是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应运而生,在根本需求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减负”只是“越减越负”。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

          从现代脑科学的研究结果看,探索欲或者说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活动的根本内在动力之一,那为什么学生会违背人性呢?还有一部分学生醉心于课外读物,却对课本排斥反感,这一种分裂,或许引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更大的断层。我想课内和课外或许只有一个区别,就是学习场所的不同。现在的孩子小学时候经常写作业到很晚,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在纸上随意画着些什么,最后等来了家长的勒令睡觉。我想就是在这种时刻,有些东西开始割裂了。探索欲确实是人的天性,但睡眠也是人的天性,玩耍也是对世界的探索。神经科学表示当人幼年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时大脑会更好地发育,玩耍本身就是人探索天性的表达。所以学习虽然其乐无穷,但平衡被打破了,当被指定了方向的学习违反了一个个天性,就自然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诚然应试教育已经被反复诟病了,不需要我再在上面加一根稻草,又或者这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下的无奈之举。但又有一些相关的事与之构成了一个整体,这是我所担心其已经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其中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现在大学生中已经很少有人读书了。

          您说“大学的学习,是自身知识结构塑造的问题。人格全面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应试教育的一代,需要在大学里补上这一课”。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在高考前,学生们基本都没有想过专业的问题,但在高考完到出分的这短短几十天就要决定以后自身发展的人生大事。面对茫茫多的专业,学生们就像一个个被套上游泳圈扔到水里的孩子,虽沉不下去,但也浮不起来。学生在自己12年的知识浸泡中所得到的闲暇,不过是处于夹缝中的偶尔抬头喘气,接触过的领域不过寥寥几种,了解世界的渠道也十分狭窄,此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再次接受外在的灌输,由着报考机构等信息拥有者的操弄,以一种同质化的方式踏入大学。而这种方式,也模糊了大学与高中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成年与未成年之间的界限,延申了中学的老路。

          我在入学后开始思考,大学应该怎样度过。我发现学生们对社会,对世界,甚至对自己都知之甚少,当失去了考试的目标牌,不少人都陷入了茫然,这种茫然还会逐年加剧。我隐约感觉到需要进行一种精神重建,我选择去书中找答案。我的阅读于是逐渐深入,方向也从文学为主转向了社科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的精神日益充盈,有一种人格逐渐完满的喜悦感,我感到一种探索欲被渐渐激发。我此时才发现自己好像找回了一样很多人都丢失的东西:好奇心。

          目前大学生的主流出路有两种:就业或者考研。在以前就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近年考研人数逐年攀升,在2023年达到了470多万人,这一个数字意味着已经超过了每年全国本科录取人数。社会中有一个无形的声音在呼唤:都来考研吧。

          每个人对自己前途的考虑都是严肃的,我不禁想考研对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专业深造的需要,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乏这些人。但面对近年考研的虚火,我认为有其特殊性。客观上讲,产业升级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再加上经济发展放缓,新冠疫情冲击,国际竞争加剧,经济萎靡通过社会链条一层层传导到学校,就业不好,甚至很多社会人士也回来考研。但从主观意愿上分析,我模糊中意识到,对许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一棵救命稻草:面对生活茫茫,一纸试卷,激活了人们心中熟悉的节奏,这是十几年训练出来的应试本能,是十几年人生的核心。人们甚至是欣喜的,有些同学在考研的过程中随波逐流,有些同学却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精神风貌,仿佛生活又有了主心骨,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但这种热情不是因为对知识的向往,而是源自生活突然出现目标的惊喜。于是研究生考试变成了席卷社会的热潮,成了第二次高考,成为了一个符号,很多人是随大流,或者功利得求一个好就业,而它本身的意义却被隐藏了。很多人是为了在学校中“避雨”,很多人是为宣传所裹挟,也有很多人是在空洞的生活中再次找到了精神之钙,于是考研大军就这么形成了。

          但这样的虚火会持续多久呢,为考试而激起的热情因生活而凉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考研上岸了呢,当踏入工作岗位了呢,人们又该如何自处?瀑布落下时声势浩荡,但终究会归于平寂,只有江河川流不息。于是我思考,当代年轻人是否出现了一个交困之局。学生在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中被磨灭了好奇心,习惯了一道道考题和被人安排好的生活,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当在教育的空间中不给人们自我,又要求人们面对广阔的天地能开疆拓土,这是过分的。学生们习惯了为了考试去学习,原动力是排名带来的成就感而不是知识的乐趣,人始终记得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即使表现出学习的热情,也是因为名利抚平了痛苦,生活总要向前,人除了永不停歇地跟随着欲望还能跟随什么呢?毕竟已经被剥夺了自我,剥夺了探索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人将无法避免地陷入一种精神困境,这种困境就是没有精神生活,就是精神的干枯。而随着这种人生理念的不断加深,精神困境甚至将从人的意识中隐形,从而更难察觉,于是人只是循着惯性生活下去,自我庸俗化。如果选择打破精神困境呢,就需要读书,需要积年累月之功。这种求得自身完满的做法从长远看自然是人内在发展的需要,但又将几乎无可避免地陷入一种现实困境,就是在决定教育资源分配的应试考试下将落于下风。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竞争将越发激烈,现在有个时兴的词叫“内卷”,我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是:当第一排的人站起来,所有人就都将不得不站起来。

          而将来我们将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又需要抱持怎样的“时代精神”呢?我觉得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交流的世界,未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融合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能当一张画布,而要像一面镜子,能映出万般颜色。而这些能力,都需要持久的内驱力,将思维固化,自我庸俗化是不可取的。未来还将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世界纷纷扰扰,铺天盖地的信息泥沙俱下,舆论的力量将是巨大的。如何处理人与信息的关系,将被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批判性思维也是必不可少。未来每个人都将在信息的海洋中争渡,而稳定的精神世界将是那一叶扁舟。

          这种多重因素形成的合力交织成了一道难题,这或许也是“00后”、“10后”、“20后”们时代难题的一部分。但我想这交困之局是否有可能打破呢?从宏观上来看,这是社会现实,很难改变。但我想从个人出发,或许能够找到自处之法,不知道您怎样看呢?期待您为我指点迷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钱理群老师的一封信(节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da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