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自学古琴,弹的有模有样。把整个学习过程的心得与我分享,不知不觉我就翻看了这本《溪山琴况》。
书,并没有精细去读,也读不懂,但不影响我欣赏书中内容的美。有点感悟,分次记录。
[一]
开始翻看《溪山琴况》。从前言开始细看,前言就很精彩,一个感觉,“美”。
我不会弹古琴,这是一本关于古琴音乐的美学的书,成书于明末。因为对中式古典音乐的敬仰,我买了此书,待我细读。
书中详细描述了二十四况,这个大约有点像明式家具的16品。不过这“况”,也不是很具体的品,“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此为二十四况,每一个字,作者都细细表达。
感觉,很美。无法表达的中式美的境界,也许进去了就出不来了的那种美。这个跟中式的家具,装饰,国学,都不一样,又相通。看了这本书,会觉得网上的古琴视频都太肤浅了。
我觉得肯定不能太理性的思维去理解。还是灵性的感悟去理解此书。
当我第一次了解古赋的时候,我就突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高山仰止的无限仰慕,那么多的赋,那么好的赋,汉之大赋,洋洋洒洒,气焰高涨;建安赋清狷,性情驰驱;盛世大唐赋,风骚绝代;两宋的赋理性议论和宋诗一样理论;金元沉郁;明末遗民赋;清赋,不忍视之,腐朽,屈辱。赋因典雅而生,因典雅而亡。
当我看到这本《溪山琴况》的时候,也有当年读赋的感觉,不过这个更难读一点,因为这是音乐家的思考,更抽象。
我想说的是,我看的似懂非懂,也许根本不懂。
待我细看。
[二]
说实话,《溪山琴况》比较看不懂,因为我不懂徽商啊,落指重浊则俗,我是理解,但没有更多的细心去钻进古琴的世界。满纸都是琴学论述,太难为人了。
不过今日读《一曰静》章节,倒是找到了一点共鸣。说的是音乐的境界,文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从而我想到人生的境界。说到“静”,想起中学时候学习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那种静谧的感觉一直让人记忆在心。也没有仔细思考过静的很多含义。
作者青山先生说“惟涵养之士,澹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说实话,现代人习惯去讲究“个性张扬”,很难去静下来,养心养性,。还有就是一些标榜涵养宁静的人也许是只得皮毛就洋洋自得的,或者直接就是矫揉造作之人。那么什么才是静呢?
“静”也是“空”,绝对不是“满”。人生之路漫漫,人们习惯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生活,充满自信,当内心充满激情的时候,这种自信又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就是“满”。拒绝了其他的方式,不去突破,只是固定了。而实际上呢,世界无穷尽,生活也无穷尽,人一旦自满,他就只看到他想看到的世界的样子,自己封住了自己的心的眼睛。这是一种“燥”。
而“静”呢,就是放空,寻求突破,新的方式去理解生活和艺术。因为“静”“空”,人们才会更多去理解大千世界的万物,才会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以前不敢想的勇敢去想,你也许就做到了。才会在对各种风格的鉴别中酝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就是在繁杂的生活中能够静下来,空出来,参照万物,谦卑的心态去理解,接纳新的事物,调整自己,修正自己,才形成的。
说一句多余的话,我们每一个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你无法去改变你的孩子,也无法改变你的伴侣。孩子可以在幼小的时候去塑造,长大一些就只能纠偏了。
不可以有执念,不要随波追流。
这样的静,虽然是弹琴,也是人生态度,更好是去做到这样。
青山先生说:“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这里的“躁”“浊”都是心躁心浊。在心躁心浊的情况下弹出来的琴音自然是浮躁的,很难被欣赏。其实在我看来呢,弹琴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指上运动,一点点细微不妥会无限放大,表现出来。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过的更精细些,对自己要求更缜密些。比如几案上的灰尘可以经常擦拭,餐桌上的碗碟可以更好看整齐,出门可以衣着更得体一些。可惜我们大多数人过的粗砺,没有对细节更妥帖些,在这一点上,日本民族做的更好。
都说宋诗说理,注者引用了苏轼的诗一首,就是妥妥的说理。《送参廖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静”这论诗跟论人论事论琴,大体差不多了。
青山先生曰:“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希者”,出自老子《道德经》里“大音希声”,这样的音乐,至静之极,能够到最细微处生出情来,无声胜有声,在有无之间出入自由,在艺术境界里悠然自得。
这样的音乐,我也很是向往的说。
难道是琴箫合璧《笑傲江湖曲》?
[三]
读这本书是略略翻翻,但是读出许多意味来。
古琴之美,怎么美,怎样使其美,不弹怎么会知道。所以说,读了此书,让我有学琴的想法。
以前虽然感觉自己有可能会对古琴感兴趣,但没有如今这么强烈。我读书的时候,手指和心,都在蠢蠢欲动。有种想拨弦的感觉,水波荡漾。
会去想像一张琴,漆的表面不用太亮,沉静内敛,哑素莹华的感觉。坐在琴前,心静澄明,对着晞辉,心里自然而然想到陶渊明和王维的诗,二者我更喜欢陶渊明。心远地自偏啊。
自从听说了一句“读书何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我就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它装饰了我的心,也是无心自然。
翻了书,现在开始听曲,我会仔细聆听通达心灵的音。哪些是“和”“静”“远”“清”“逸”“润”,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