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回到家,孩子就眉飞色舞地撒欢开来。
还没等换好拖鞋,孩子已然跑到我的面前,手里拿这一本书,朝我不住地指了指,示意我看了又看。
仔细一瞧,正是上次提到的丁立梅的书——《让梦想拐个弯》,现在正被孩子高高地扬起。
清新素雅的封面更显标书名的纯粹、质朴。
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拿在手上的时候,仿佛也和借书的语文老师徐老师,来了一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接。那种感觉很奇怪,但却暖暖的。
特别是背后的那段话,更是疗愈得不行,现摘抄如下,分享给大家: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梦想的一生。我们奔走在路上,就是奔走在寻找梦想的途中。我们曾被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激励着,一路欢跳着向前。也有苦闷,也有曲折,也有彷徨,但因为有梦想在,我们每一个日子,都活得枝叶葱茏,生气勃勃。
我读得很有感情,孩子听得也饶有趣味,我们的嘴角都洋溢着相同弧度的微笑。
此刻孩子这一天的快乐与满足,是这本书给的,更是借这本书的徐老师给的,同时自己还充当了最关键的那一环。
他不光完成了妈妈的嘱托,徐老师还信守承诺带来了这本书,并交于孩子,给到了我的手中。
从给我书时的那个小大人模样,可见孩子满满的成就感。
2
但这样的快乐与满足,却时常被一些其他的东西所阻挠。
假期里的某天,我下班回家,家里安静无比,似有刚战斗过的痕迹。
再看到厨房里灯亮着,灯下的父子各在一边。
一个怒气冲冲地撅着小嘴,脸上还带着泪痕,一动不动地站在灶前。
另一个正打火煮面,只是锅里的方便面已经熟了,只有酱料还在上面。
一看就是孩子要吃的方便面,平时偶尔教孩子自己煮了吃,一方面锻炼他的动手能力,疫情之下也不至于会饿肚子,另一方面也给孩子找点乐趣。
每次都叮嘱他,就算是一碗方便面,也不要让其失去灵魂,配上鸡蛋、火腿肠、生菜,照样也能营养均衡,孩子吃得也是意犹未尽。
今天看样子,少了灵魂三件套,这面也失去了灵魂。
我询问道,咋没加料的!结果孩子就气冲冲地回了屋,房门被重重地关,最后却又轻轻地合上了。
因为我有说过,关门要轻,孩子在最后,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转眼问先生,啥情况。
“他自己煮了面,捞了出来,又放在了冷水里,这才放了酱料。”先生说完看着我。“除去第三步,其他做得蛮好的。”我笑着回道,至少打火煮面这个技能没错啊,孩子嘛,总要多练习几次才行。
“我还和他说了,要怎样弄的,你看,还是放在冷水里!动不动脑子啊?”先生貌似也很委屈,他说过,但孩子没有照做,可见不动脑子。就是这么个逻辑。
大人教孩子做事,哪里做错了,就指出来。这本无可厚非。我们儿时都是这么过来的,被勒令,被呵斥,内心虽不服,却也不敢以下犯上。
但为何孩子会噘嘴,流泪,难受,情绪失控,甚至想要摔门,为什么会这样呢?
3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恐惧,另一个原因或许就是内在没有得到满足。
原本做错事,就有种对未知的恐惧,而先生的那句“你动脑子了吗”,以及满脸的不以为然,更加深了这种恐惧;
还想在爸爸面前小露一手,满心想得到他的夸奖,却因搞砸而泡汤,内心的失落溢于言表,况且也没有得到爸爸应有的尊重。
那眼前的一切对他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一事无成,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何况他还是个孩子。
厘清了这层关系,我敲开了孩子的房门。小心地询问了其流泪真正的原因,从他的角度去去分析看待整件事:
“你此刻这么伤心难受,是因为你听到爸爸说的那句‘你动脑子了吗’,其实你有认真想过,也想将事情办好,只是忽略了一些事情,对不对?”
“就算你做错了,你依然做的很棒啊!”
就是这样几句简单的话,孩子兀自流泪的眼睛中瞬时闪着光,变得柔顺乖巧。他知道妈妈懂他,更知道妈妈尊重理解他。
我们都说要尊重孩子,其实就体现在这里。
先生那个“我都跟他说了”“他要是听我的话多好”的念头一起来,就已经将孩子放在了我们的对立面,之后的沟通就变得毫无作用。
真正的尊重,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他所经历的一切,从他的角度去看待正在经历的事情,也就没有了自己想象中的各种不应该了。
尽管是个孩子,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尊重。
同样,老师亲手递过的书,经由孩子的手,接到了我的手上,正是因为其中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他这个小个体有得到被尊重。
当内心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快乐与满足,就显得特别简单。
这么一说,先生也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意味。还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