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罗伯特.纳伯格的《缺爱》,其中对于生命中存在感和意义做了区分∶“不是意义赋予存在感,而是感觉到存在这一事实让人觉得存在是有意义的”。
突然之间,茅塞顿开,似乎我以前所思考的逻辑,被本末倒置了。
意义,是存在之后的结果,而非存在所必然会导致的产物。换言之,我们在感觉到存在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感知到意义的存在。
我们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以及宣传舆论等,都在灌输一个理念,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利于社会的人。存在主义的部分也认为,人要找到生命的意义才能活下去。
然而,这个结果导向的论断,只是抛给我们“一条鱼”,我们断然不知道如何“渔”。
于是,从者迷失在烟雨渺茫的迷雾中。
设定一个场景,行将就木的父亲痛苦地对着大师说,我觉得很艰难,或者没有意义,大师回答,你还有你的孩子,妻子和父母,或者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意义。
个体心理学说,存在就是最大的意义。
什么是存在?
存在包括了客观存在,以及感知存在。
肉眼中,可以看到身边的各种物品,各类花色、各种形状。它们客观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权且称为观外。观外,是客观存在的写照。
而我们告知其,需要调动我们的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身体各项机能,从而形成对其的一种判断,权且称之为观内。观内,则是告知存在的写照。
观内和观外之间,其感知不仅仅是视力所及而已,两者之间靠“心理重心”调和。
部分人,心理重心在外,这类人视角在外,倾向于外在的探求和满足,更易偏向物质化;部分人。心理重心在内,这类人更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洞察、梳理和把握。
前者,更容易出现在一个人的前半生;后者,则应该出现在人的后半生。这才是正确的心理发展轨迹。
如何践行意义?
意义的目的,在于推进人们的社会情感产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将人的一生分阶段比喻成三个情境∶童年是花园,享受着天真烂漫;青年是狮子,迸发出活力;中年是骆驼,要承受压力。(那老年应该是乌龟吧?)
可见,随着生命的展开每个人都要面临承受压力的问题。这也是由观内到观外所转换的过程∶在不断进行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碰壁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理重心慢慢从外转至内部。
但这个过程,并非会自然而然启动。见过一些碰到南墙不回头,为了躲避成长,情愿让心理裹足不前的大朋友,让人扼腕。心理的成长,需要意识的作用。
先通过个人意识,进行自觉,产生我要改变的想法。并随之,将改变的行动连接到社会活动中,并与之对接,形成稳定的社会情感。于是,人才能慢慢成长、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