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性格掌控欲解析:间歇性焦虑、拖延症…你这是怎么了?

性格掌控欲解析:间歇性焦虑、拖延症…你这是怎么了?

作者: 职涯缪斯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21:52 被阅读0次

    “快点儿,4点的车就要来啦,错过了还要再等4个小时。”

    “别急,既来之则安之,这里很美很好玩啊,大不了晚点打车回去。”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习惯性计划掌控,一个习惯性顺其自然。

    这其实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偏好,判断和感知,它们两者的差异性往往是引起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

    不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迫使我们并不能把自己真实的一面给展现出来,大部分人受考勤制度、最后期限、客观要求等影响表现得有计划性和结果性;也有一部分人为了合群,表现为和身边人一样散漫、三分钟热度或者随性。

    如果你也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先后退一步,设想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不会有任何惩罚或者怪责,你更倾向于哪种偏好?如果还是确认不了,下面的辨认指南或许可以很好地帮到你。

    提前剧透一下,上次发布《为什么你一说到“特长”就卡壳?》后,后台收到不少伙伴留言,想知道主导功能到底是如何判断的,因而今天就在文末进行补充,不喜欢研究原理的童鞋可以直接参考功能表。

    01

    基本含义是什么?

    性格类型的第四维度,感知和判断,代表着两种生活态度和外在表现。

    判断型,用字母J表示,即Judging,意为有规划的、判断力、决策力的;

    感知型,用字母P表示,即Perceiving,意为探索性的、钻研的、机会主义者。

    判断型的人更愿意去判断,倾向于主动做出决定,解决问题。他们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往往会想方设法控制和管理生活,当生活被规划好,事情尘埃落定,才会有满足感和释然感。

    感知型的人更愿意去感知,倾向于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不急于对事物下结论。他们更喜欢一种宽松自由的方式生活,往往会试图去理解生活而不是控制生活,当生活很有余地,才更舒心和自在。

    判断功能发展最充分的时候,也就是J的掌控欲太强,判断型的人就会变得顽固、独断、霸道、蛮横、不知变通,而感知功能发展最充分的时候,感知型的人就会迟迟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极度拖延症,没有尽头。

    当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到感知和判断,没有一个人只以其中一种方式生活。只是我们需要确定,在与外界交往过程中,最自然会应用到的是哪种功能。

    学会判断这两个偏好,也就意味着你对生活和职业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一层理解,它不仅仅是生活中那些小摩擦的导火线,更是影响到亲子教育、职业选择、创业方向、升职加薪、婚恋幸福指数……很多时候都与这个偏好差异有关。

    02

    不同的生活常态

    判断型的人习惯为自己营造结构化式的生活,他们喜欢给自己设定日程表和待办事项表,使得生活是可控的、有秩序的。比如7点起床、18点去跑步、20点练瑜伽、21点以后不再进食,大部分时候都是有规律的,如果没有在自己设定的时间内达成,难免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感知型的人喜欢自由不设限的生活,他们习惯于根据各种情况随机应变,倾向于大多数事情采取观望的态度。再看看、再等等、说不定后面还有变数。他们倾向于把生活的反射弧拉长,不急不躁、不紧不慢。

    能一眼就对生活状态有个初步感知的地方,莫过于他们的住所和办公桌面。

    判断型人的房间大都是整齐有致的,一切都井井有条,物品摆放都有确定的安放位置,而且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办公桌面亦是如此,紧急待处理、本月内处理、资料查阅区…一般都会有个比较明确的分类。通常TJ会有条不紊分门别类,但对桌面状况不太在意,而FJ具有审美偏好,桌面也会收拾的井然有序。

    感知型人的房间大都是随性摆放的,刚收拾好的房间可能过不了两天开始放纵自己,或许你常会听到他们在问:“我的袜子呢?”“我的身份证呢?”“我的优惠券怎么这么快过期了?”他们的办公桌面经常是杂乱无章的,可能搁置了一堆待处理事项,这对他们来说再平常不过。

    03

    谁的自律性更强?

    自律性,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自我意志力。

    有些人习惯性三分钟热度,而有些人能够做到坚持不懈,如果单从表面上来区分判断与感知,可能会令不少人为难,毕竟懒惰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都可能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因而,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自我检测才能确认真实偏好。

    判断型偏好的人以结果为导向,有着较强的自我约束力,相比过程体验来说,达成目标更为重要。他们做事很有系统性,深知努力的持续性所带来的意义,更愿意坚持不懈。

    难道他们坚持的过程中不会犯难吗?不想睡懒觉吗?不想一起去馆子吗?不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不,他们也想,只是心里的原则和目标会倒逼他们去克服这一惰性,按计划做下去,好比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可能过程不尽人意,但是自律才会使人自由。

    感知型偏好的人渴望经历,在他们的世界里,尚未做过的事是有趣的,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和经历各个领域,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和信息。他们也可能因情趣、原则或偏好更具挑战的原因拒绝新的体验,但是不会像判断型的人那样不屑一顾,自动屏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关注点太多必然导致精力分散,原先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说不再那么重要,因而,他们看起来经常性的三分钟热度或者持续的拖延症。

    可以看到,相对来说,感知型偏好的人更喜欢玩乐、自由,在过程中可能随时调整视线;而判断型偏好的人更严谨,意志力更为坚定,也就自律性更强。

    04

    谁更容易焦虑?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赞评论:

    不知不觉努力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真正让我们感到焦虑的或许不是自己在努力的时候不够努力,而是自己在休息放纵的时候的自责。

    这应该是大部分判断型的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期望每件事都有始有终,喜欢将发生的事掌控在手中,总想要得到一个结果,如果事情还悬在空中,他们会很没有安全感。

    倘若一个月后考试,他们很可能会要求自己在接下来的每一天,从早6点学到晚10点,吃饭超过半小时,浪费时间;和朋友多聊会天,自责的要命;甚至不自觉地刷了一会朋友圈,就要罚自己熬夜完成今日的任务。因为通常很注重结果,不太喜欢意外的事情。

    面对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或期待悬而未决,判断型的人频繁地陷入焦虑状态。

    感知型的人也会担心考试、也会有焦虑的时候,但是他们更希望生活是可以变通的,允许生活得更自由宽松,认为这种结构化的生活反而给他们带来压力。

    因而他们会更佛系,可能还会经常劝身边的判断型朋友:要淡定,顺其自然会有意外的惊喜。面对现实世界的千变万幻,他们更愿意去拥抱,而不是掌控,对于他们来说,有松有驰的弹簧,才能保持最大的弹性,他们不会太在意自己的放纵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是去适应。

    很明显,更容易焦虑的是判断型的人,如果适当的焦虑可以带给你动力,那也无妨。如果焦虑过度,影响到了正常的日常生活,或者越来越糟时,尝试感受感知型的人的佛系生活,偶尔给自己放个假,打鱼、筛网、再打鱼、再晒网,才能捕捞更多的鱼,谁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另一种聪明呢?

    05

    不同的时间管理观念

    判断型的人注重生活的计划性,害怕意外的发生,以终为始。为了达成计划,他们的准备工作也会比较充分。如一个月后才出门旅游,就已经开始列起购物清单,准备行李,不至于匆忙上阵,又遗漏没考虑到的点。

    他们通常具有决断性,心里明白,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事,及时处理不相关信息。当然并非每一个都喜欢做决定,有的只不过是不喜欢让事情拖而未决。每个人都有24小时,但是赋予个体确是不一样的价值,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争分夺秒,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而感知型的人习惯适应新的变化,他们通常拖延做决定,尽可能将事情悬而未决,并且将决定推迟得越后越好。

    他们不拘泥于计划,那种日程表式的计划反而会把他们牵绊住,这种生活会令其抓狂,这种自由随性的时间观念,很容易放纵自我的拖延症倾向,或许还可以回忆出很多由于拖延时间太长而错过的机会。

    06

    谁更“爱管闲事”、 对他人“指手画脚”?

    我们说的“爱管闲事”和“指手画脚”都是双引,是中性词。

    判断,就是最终的下结论,包含有终点的意思。所以判断型的人倾向于解决问题,他们不仅喜欢解决自己要做的,还会参与别人要做的。典型的判断型人,与陌生人接触不到10分钟,就会跟对方说: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不太典型的判断型人,也会在心里想别人应该怎样做,能够克制自己不说出来。

    而感知型人连想都不会想。

    他们更希望能够理解他们的观点。一般来说,感知型的人容忍性很好,认为世界可以有多种标准,不愿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他们更愿意听别人在说些什么。

    延伸到父母的管教方式,掌握这一点的度尤为重要。

    判断型的父母普遍非常严厉,倾向于将自我判断准则教授孩子,不太愿意听他们各种“借口”——可能是借口,但有些可能确实是先天排斥的短板——如逼迫孩子学英语或者强迫他们学才艺,如果做得不好,就迫不及待地评论一番(通常是批评);

    而感知型的父母更愿意倾听,认真思考情况,认为不应该对每一个行为喋喋不休,更多地询问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尽量尊重和支持,这种温和的性格在日常相处过程中和孩子更为亲近。

    孩子需要学会判断,但也不能过度压迫。幼儿时期,坚定地和公正的原则对塑造孩子的个性很重要;而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充分的尊重和倾听是帮助其顺应天性成长的晨之甘露。

    07

    面对不同风格的上司如何自处?

    判断型的上司善于计划和掌控,喜欢提前组织安排人力、物力、事务,注重资源的合理调配,特别讲究工作的条理性和结构性。

    在管理过程中,他们更希望看到他人遵循自己的准则,并且喜欢对他人提出建议;同时,他们不仅强调工作成果,更强调工作进度,以确保结果可控。

    因而,作为他们的下属,接到任务后,首先要明确工作期限,以便能在截止日期钱完成工作;然后保证按照常规要求开启工作,并时时报告进度和困难,不要因为你而出现逾期的意外情况;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有想法,需要获得判断型上司确认再操作。

    感知型的上司会偏向于灵活随意的管理风格,他们不会过问太多细节,也很少有判断型上司的那种严肃范,更喜欢通过授权,给予员工充分的自我创新和施展空间。

    因而,作为他们的下属,不必事事报备,如果遇到问题,在不违背工作原则的情况下,能自己解决就尽可能解决,如果有创新点子尽管和上司报告,他们很乐意看到下属灵动地处理事情。

    08

    主导功能的判断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解析,之所以把主导功能判断方法补充在这里,阅读完下面的文字,伙伴们应该有个大概的感知。

    如上面所说,性格类型的第四维度是关于我们喜欢结构严谨的(做决定)的方式还是自由宽松(获取信息)的方式的;

    也就是说,

    感知过程P是第二维度——搜集信息S或N的感知过程,判断功能J是第三维度——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思考或做决定T或F的判断过程。

    我们首先记住一个原理:外向型偏好的人更喜欢待在外部世界;内向的人更喜欢待在内部世界;人都会在更喜欢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使用其偏好。

    外向的人是外放的,喜欢和外部世界链接的,所以表现出来的大部分时候就是内心所想的,也就与第四维度的生活态度表现的一致,我们可以用“表里一致”来表示,

    例如,

    外向型判断偏好的人,他们的第一功能要么是T,要么是F;即ENFJ的第一功能是F,第二功能是N;

    外向型感知偏好的人,他们的第一功能要么是S,要么是N;即ESTP的第一功能是S,第二功能是T;

    而内向的人是内敛的、矜持的,更倾向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思考,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他们通常和第四维度的生活态度表现的并不一样,而且刚好相反;

    例如,

    内向型判断偏好的人,他们的第一功能要么是S,要么是N;即ISFJ的第一功能是S,第二功能是F;

    内向型感知偏好的人,他们的第一功能要么是T,要么是F;即INFP的第一功能是F,第二功能是N。

    总之,不管我们的偏好如何,重要的是记住,没有所谓好的或者坏的性格类型,每一种性格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找对位置。

    在这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稍不留神就产生矛盾,尤其是在承受压力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对性格类型偏好的准确了解,不仅能帮你认知自己,也更能理解他人。犹如唐太宗视魏征为其明镜,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拥有比魏征更明的镜子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性格掌控欲解析:间歇性焦虑、拖延症…你这是怎么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sa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