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年谱(150)】1938年,毛泽东45岁。
1月17日,毛泽东开始读李达《社会学大纲》,全书共五篇。
此条下的注解:“李达,哲学家。所著《社会学大纲》,于1935 年以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讲义印行,1937年5月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
“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
提到李达,不由想起建国前毛泽东写给李达的这封著名的信札:
鹤鸣兄:
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予经营。

鹤鸣是李达的号。
李达(1890-1966),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
他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后到日本留学。1918年5月,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
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8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沈玄庐、陈望道、施存统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实际上就是党的发起组。
1920年11月,陈独秀去广东任教育厅长,李汉俊代理上海共产党组织书记。第二年2月,李汉俊因与陈独秀不和而辞职。李达接任代理书记。
此后,一直到一大召开,都是李达在主持党的发起工作。各地代表收到的来上海开会的信,都是以李达个人名义发出的。
1920年11月,党的第一份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创刊,由李达主编。
1921年7月,李达参加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同年9月,他创办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

1922年5月,李达接受毛泽东的邀请,到湖南长沙一起筹备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正式合作(李达准备在自修大学讲授马列主义理论)。同时,李达与毛泽东一起研讨了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他们还共同到衡阳三女师进行革命活动。不久,毛泽东聘李达为湖南自修大学校长,李达愉快地接受了。
在1922年二大,李达当选中央委员。
李达当之无愧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所以毛泽东邀请他参与建国大业,说他是“本公司发起人之一”。
夫人王会悟,为一大望门把风,还租来南湖游船
李达的夫人王会悟,也为一大召开做出重要贡献。
王会悟:

王会悟,1898年出生在浙江乌镇一个世代以教书为业的家庭。王会悟的父亲王彦臣,思想开明,不重男轻女,王会悟从五六岁起就在父亲的私塾里和男孩一起接受教育,并摆脱了缠足的命运。
王会悟的同学中,还有一位名叫沈雁冰的男孩。王沈两家为姻亲关系,沈雁冰比王会悟大两岁。但按辈分,王会悟是他的表姑母。沈雁冰,就是著名作家茅盾。
乌镇的茅盾纪念堂:

1911年,王彦臣因诉讼蒙冤,被发配关外,客死他乡。王家就此家道中落。这一年,王会悟13岁。
13岁的王会悟决定继续父亲办的私塾,还招收了几名女学生。教的不错,人们称她“小王先生”。此举受到地方保守势力阻扰,开办不久便被迫停办。
1913年,王会悟赴嘉兴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班学习。由于经济拮据,她只学习了一年。回乡后,王会悟办起了乌镇第一所女子小学。她教女孩们读书写字,传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桐乡县教育部门为了鼓励王会悟,每月奖励她五元钱津贴。镇上顽固派再次阻挠,导致学校停办。
1917年,王会悟再次离开乌镇,前往湖州的一所教会学校湖郡女塾求学。1919年,王会悟因参与声援五四运动,被反动势力盯上了。她被迫中断学业,到上海寻找出路。
经人介绍,她到中华上海女界联合会下属是博文女校工作,在那里遇到了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经高君曼介绍,王会悟成为李达的助手,也住到陈独秀家里。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筹组社会主义青年团,王会悟成为第一批团员。她与李达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中,相识而相知、相爱,于1921年4月结为伉俪。婚礼就在陈独秀家中的客厅里举行。
再往后我们都知道的:一大开会期间,王会悟在屋外望风。会议后期,因为受到密探干扰,被迫转场。到哪里去呢?王会悟对于嘉兴很熟,建议大家都到嘉兴,并提前去嘉兴订下了南湖游船。

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也与李达、王会悟夫妇有着密切关系。吸收了一大的教训,二大采取流动方式,开一次会就换一个地方。而第一次的开幕式,就是在李达、王会悟的家里召开的。
他们的家,在上海市静安区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这里既是李达、王会悟的家,也是他们受组织委托创办的女子平民学校所在(丁玲、王一知、王剑虹都曾是这里的学生,陈独秀、邵力子、陈望道都曾兼任教师),还是人民出版社所在地。
开会期间,王会悟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在门口站岗望风。
不过,从三大开始,李达就与中国共产党分道扬镳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