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

作者: yeseneya | 来源:发表于2019-05-13 17:02 被阅读1次

    从公立走向国际  独辟蹊径学英语

    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用多说,它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10多个国家以英语为母语,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二十几亿)讲英语。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任何一个国际会议,其工作语言一定是英语,它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

    中国孩子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数学,都是母语学习,难度并不是很大。而英语属于第二语言,学习起来耗时耗力,如果方法不对,真的会出现数十年无功而返的结果。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70后大都是从初中开始学英语的,我从初中开始到研究生毕业通过英语6级,用了整整二十年。一直都在背单词,一直都在考试,一直都听听不懂,说说不出。单词是背了忘,忘了背,背会的单词还不知道怎么用。出国的时候,一张嘴就结巴,最简单的意思也说不清楚。每每想起在国外只能装聋做哑的情景,我都郁闷之极。看着女儿天真的脸蛋,我暗下决心,绝不能让她再次重蹈覆辙,必须让她漂亮的小嘴里能够飘出纯正的美音。

    那么从哪里开始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决不能从背单词开始。

    我上网搜索各种关键词,找寻各种经验方法,一直不得要领。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发现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居然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平常听的故事也都是纯英文故事。她天天在我面前晃,我怎么就没发现呢?欣喜之余,我急忙取经。朋友嘴里飘来一句我受用终生的话:“读分级读物,一级一级读”。

    顷刻之间我就顿悟了,多年的阅读功底在关键时刻果然大显神通。我马上就想到,对啊,孩子是怎么学会中文的,就能够怎么学会英文。语言是相通的。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是听了无数次我们的谈话才脱口而出的,慢慢地才逐渐表达清晰的。那么在会说英语之前,也必定是得多听,才能说的出,没有输入怎么可能有输出呢?朋友告诉我的是读,而我体会出来的不仅是读,还有听,因为听——是开启英语之门的钥匙。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立刻把当时教孩子剑桥少儿英语的老师请到了家里,我告诉老师不用教别的,从“牛津树”分级读物读起,只要把基本意思给孩子讲清楚,之后就带着孩子一遍一遍读就可以了。老师当时十分不理解,说从来没有这么教过,当然这么教老师肯定是轻松的。我说没关系,你照我说的教就可以了。

    为什么选“牛津树”呢?因为“牛津树”的分级做的非常好,小故事都不长,情节很吸引小朋友,可以一步一步逐步提高英语能力。对孩子来讲,学课本、学教材实在太无聊了,没有情节的对话更是莫名其妙,孩子的英语启蒙必须是能引起孩子兴趣的小故事,小动画,只有这样,她才会乐意跟着你一步一步进入到英语世界中。让孩子在痛苦中背单词、学语法是永远也学不好的。当然英语好的家长可以自己做这件事,又省钱又促进亲子关系。这也是我最郁闷的事情,我研究生毕业,接触了20年英语,到最后孩子起步的时候还得请别人来教,谁叫我的发音那么不标准呢。

    我们孩子每星期上一次课,学2个小故事。在不上课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让孩子一遍一遍地听那些老师教过的小故事,听完之后就一遍一遍地再自己读这些听过的小故事。孩子都是学语言的天才,这个过程持续半年后,她就能自己听懂一些没有教过的故事了。在她自己能够听懂一些小故事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她把我给她找到的所有音频故事中她最喜欢的部分翻来覆去地听。同时我每天晚上都会让她把听过的故事读半个小时。孩子读的美滋滋的,因为都懂啊,因为都是很好玩的故事。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对声音敏感的天赋和对小故事着迷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英语的世界。

    当然,目前这个方法并不新奇,很多家长都是这么做的。这就是所谓的“磨耳朵”。这里最关键的是听的量的多少。女儿小的时候,每天我只让她听读大约1个小时,慢慢地孩子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主动增加听的时间。她的学校离我家有大约40分钟的车程,每天早上坐在车里的时候,我都会把英语音频打开,我规定她必须先听够20分钟的英语才能换成中文故事。一开始她听不懂,不太情愿。我告诉她,在这个世界上,你不能一直干你喜欢干的事情,不喜欢干的事情也得尝试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呢?惊喜迟迟未来,她依然是一到时间就换台。没关系,我20年都没学好英语,所以也没指望她一下子就能更上层楼。幸福都是悄悄来临的,直到7个月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居然听了40分钟的英语故事,没有换台。我很好奇,问她为什么没有换中文故事?她很自然地说,这个故事太好听了,我得听完了再说。

    我偷偷地笑了。小样儿,我心里说,我还不清楚你?只要你对英语感了兴趣,不怕你不不上钩。果然,在最初的瓶颈期过了之后,她开始缠着我要更多的英语故事,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然开启了魔幻之门。她几乎利用了她所有的零碎时间徜徉在英文的世界里,坐车等车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玩玩具的时间,只要她不睡觉不上课,她都在听。特别是寒暑假的时候,经常是从早上起床一直听到晚上睡觉。最后听得我都受不了了,说你能让家里清净会儿吗?她说不能。我开始叹气,我这可不是自作自受吗?但是心里那叫一个美。

    就这样她从“牛津树”听到了“神奇书屋”,听到了“A toZ”,听到了《哈利波特》,听到了《饥饿游戏》……这期间,她的英语词汇量迅猛增加,增加的速度让我都很惊讶和不可理解。有一度我非常焦虑,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教她了。很多时候她都能看懂我看不懂的句子,而我不相信她真的能懂。我挑出一些我看不太明白的句子让她解释给我听,她连比划带演示的都给我说了,我拿去找学英语的同事鉴定,结果全部正确。我一方面觉得心情舒畅,另一方面又万分不解,按说我的水平比一个小孩子还是强不少的,怎么我看不懂的她能看懂呢?我后来明白,这种方式学英语的孩子,词汇量的增加不是一个一个增加的,是一群一群增加的,就像我们孩子认中国字的时候,都是连在一起读几遍差不多就都认识了,很少是一个字一个字去学习的。

    有一篇文章是这么解释的:婴儿出生后,大脑开始高速发育,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神经突触连接迅速增加。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如果外界环境适宜,一个神经元能生成上万个突触,生成一个突触仅需要几秒钟的时间。2岁时,突触的数量就可以达到成人的水平,3岁时,幼儿大脑突触的密集程度是成人的2倍。急速生长的神经突触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大脑变得更成熟,这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因为这样拥有过多神经突触的大脑虽然感受能力更强,但是消耗能量也过多,并不是最高效的方式。

    所以,当这某部分功能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了,大脑会开始自动修剪他认为“多余的”也就是“不太会用到的功能”的突触,以减少大脑的能量消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敏感期,因为大脑发育真的有“窗口”的:当大脑要发展某一方面的功能的时候,譬如说语言能力,那么听大人说话或者听音频对大脑产生的刺激就会形成大量的相关语言神经的突触,孩子对于语言的感受就会变得特别丰富而强烈。等到某一天大脑觉得时候差不多了,它就会毫不留情地大量修剪掉它认为没用的神经突触,孩子对这项活动的感受力就会降低。一个人到成年的时候,大脑里原来40%的突触就会被修剪掉。

    在婴儿的时候,婴儿其实是可以分清楚世界上所有语言发音的不同的,但是一旦长大之后耳朵仿佛就不好使了,譬如中国人听不清w和v两个音的区别,韩国人分不清p和f两个音的区别,那是因为他们从小的语言环境中,根本用不着分开这两个音,于是可以负责分辨这两个发音的神经突触被修剪掉了。所以很多专家说9岁之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敏感期,12岁之前的孩子可以学习外语到母语的程度,但是过了12岁就基本不可能达到那个高度了。

    当然也不是说孩子过了12岁,英语就学不好了。只是说过了12岁之前的敏感期,孩子的第二外语很难学到母语的程度,只要孩子方法得当,学到相当高的高度也是可能的,只不过需要的学习时间和强度就要翻番了。我们这一代人不都是在12岁左右才开始学英语的吗?也有很多人学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抓紧9岁之前的语言敏感期则会更加理想,事半功倍,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长足的进步,为以后学习其它课程省下不少时间。

    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下决心在孩子9岁之前突破口语关,12岁之前突破阅读写作关,因为孩子到了高年级之后,各科的压力都上来了,时间会很紧张,在低年级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首先把最花时间的英语突破了,将来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其他科目和兴趣活动上了。

    孩子上到三四年级的时候,英语就已经独步全校了。经常在英语公开课上语惊四座,很多听课的老师都问过她,你是怎么把英语学的这么好的?你父母英语很好吗?她经常都是一脸茫然,说我没学过英语啊,我天生就会说英语。她从来就没有学英语的概念,听英语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5-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sr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