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给想读博士的朋友
最近几个月,有工作多年的朋友想停一停回高校深造,问我读博的可能性,还有985的青年教师向我咨询在国外读博的经历。
我先说明一点,读研 出国是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以下这些真的不是读博士的理由:
上班论资排辈,不如学术圈清爽,我考个在职博吧!
国内在职博士水太深,太难了!我还是考个海外的博士吧!
博士起薪比硕士高,若能三年读下来,博士学位还是很划算的……
为什么说这些不是你读博士的理由呢?我把这些叫“待遇算术题”,背后的逻辑是把读研或者出国跟“成功”划等号。这个等式实在不成立啊!
我曾跟江南讨论“怎么区分顶级学者和普通学者?”她的回答有点扎心:
一流学者有学术视野、科研功力、奉献精神,还有改变世界的坚定决心;
二流学者更像是文章印刷机,文章多、科研经费可能也有很多,但缺乏视野,基本属于瞎忙;
三流学者啥都不行,装都装不像个学者。
江南是我的双胞胎姐姐,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完成本科之后做了一年护士,2003年SARS结束后赴美攻读公共卫生研究生,接下来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了四年博士后、香港大学助理教授三年,2016年回到美国,在纽约大学医学院做助理教授。
以下文字是江南对自己职业经历的总结
02 当美国医学院教授是种什么体验?
在纽约大学工作3年,我终于完全适应了医学院教授的角色定位。
首先,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大学教授,医学院教授更像是公司的产品经理。教授们的薪资水平由医学院根据教授的资历确定,但薪水不是医学院发的,而是教授们从自己申请科研经费中扣除,同时还要用这些钱来养活自己的团队。医学院只提供工作职位和后勤保障(比如办公室)。
如果科研经费充足,教授可以拿到的薪水上限就是医学院定的薪金数额;但如果科研经费不足,则会直接影响教授的薪水,甚至可能会因此裁减团队成员。教授每申请到一笔科研经费,都会上缴一部分给医学院作为管理费用。
其次,作为产品经理,教授们要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观察发现市场需求(即科研空白点),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即设计科研项目),融资(即申请科研经费),组建和管理团队,把产品投放市场(即运行科研项目),评估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即评估科研项目的效果),产品宣传(即发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和政策部门及社区相关机构保持沟通),并不断扩大产品市场(将有效的科研成果推广至成文政策或者社会常规操作)。
定位市场需求、开发和评估产品,都是技术活儿,做得不好要自己承担后果,比如找不到投资、给自己减薪或者团队裁员。
市场上一定会遇到竞争对手,谁都有可能被挤出市场。而且,再好的产品也有生命周期,所以医学院教授要不停寻找新的科研空白点,不停地设计出新的科研项目。终生如此,没有可以停下来的时候,即使你已经成为正教授或领域内的资深学者,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薪水不是大学发,而是自己找来的。
申请科研经费的成功率很低,而且周期长。
2020年5月4日我收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通知,获得了一个为期五年的科研经费。收到邮件瞬间泪奔,申请这个项目我总共花了两年半时间:
2017年10月:申请校内科研经费,为的是做一个预试验向NIH证明这个项目是科研空白并有社会需求。
2017年12月: 成功获得校内科研经费
2018年1-6月: 进行预试验,为申请NIH科研经费做好铺垫
2018年3-9月: 写NIH项目申请书
2018年10月: 发送NIH申请
2019年3月: NIH通知成绩
2019年3-7月: 修改项目申请书(对于NIH申请,99%的首次申请不会通过,NIH会要求成绩不错的申请人修改项目申请并重新提交,申请人只有一次重新提交申请的机会)
2019年7月: 重新递交NIH申请
2019年12月: NIH通知成绩
2020年2月: NIH内部会议,讨论哪些项目可以获得批准
2020年3月30日: NIH找我要补充材料(这时同事们开始祝贺我,因为要求补充材料的申请人基本上会得奖)
2020年4月16日:递交补充材料
2020年5月4日: 得到NIH获奖通知
江南获奖,祝福之余,我请她总结下自己对综合能力的看法
在学术圈立足,除了过硬的学术素养,软实力更不可少,包括
战略能力:要看准市场并分析市场走向,要设计好的产品,要会找投资,还要有不断扩大市场的能力。
人际关系:除了科研技术过硬,还要让自己成为该领域的网络中心节点。要能够在自己的组织内外,拉入更多人,扩大实力和影响。
社交能力:要善于有效沟通,让大家开开心心地跟你一起干事业。
组织协调能力:能把项目推着往前走,在项目经费预算内按时高质量的完成,这需要强大和灵活的组织协调能力。
行动力:“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科比付出超出常人的勤奋努力,才成为一代球星。同样,在科研的道路上要想走的远,勤奋是必不可少的,我曾经好几年都是早上4:00起床工作的。
我的心得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高手,他们思路清奇,能触碰到难题的本质。其中不乏自学成才、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精进的达人。
无论是读研深造,还是有计划的自学,你能追随一流的见识,哪怕从中得到一点灵感,就比一般人领先一步了!
作学术的,永远是社会中的少数人,他们创造知识,被社会分享。能成为一流学者的,凤毛麟角。
以更新观念为目的持续学习,这种生活方式才是我推荐的。至于读博和留学,长路漫漫,代价因人而异,不强推。
世界上有那么多难题需要人来解决,你可以成为那种特别有本事解决实际难题的人。
欲成事,不必天才,高手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