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灵感从哪里来?
学生们在习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一提笔便嘴咬笔头,眼看天花板,不知道该写什么,其实就是缺乏写作灵感,具体追究下去,便是缺乏写作的素材。那怎么办呢?
8月10日,关注了《逻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里的8月9号的《罗胖60秒:怎么写好一篇文章》。有一些地方给我对语文教育产生了一些启发。
比如,语文教育中特别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和发言是即时生成的特别宝贵的教育资源。难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说“教师要做学生的学生”,具体而言便是“传统的教育学,没有一本不承认教育只是成人对于小孩之行动。而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不愿拜小孩子做先生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话是充满智慧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就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说白一点便是聊天儿。说到聊天儿,我想起了《逻辑思维》公众号语音60秒里的《怎么写好一篇文章》里讲的故事。日本有一个叫作中岛太一的网红,他是怎么红的呢?就是允许别人请他吃饭,而且是别人请他吃饭,还要满足一系列的筛选条件。吃饭的时候跟他聊天,他会把跟你的谈话发到网上。
我认为这中岛太一的这种做法是有创意的。他要求别人请他吃饭,同时吃饭时候跟他聊天。他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素材,激发写作的灵感。同时,他们在聊天的过程中,也会像教学中一样,“生成”一些写作的灵感。这也是写作中的一些宝贵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因为没有事情来激发他。那就要走出去咯,不要老是局限在室内,像中岛太一一样,出去与人聊聊天。说不定就会得到写作的灵感。
这也让我想起了清代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据说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还有一段传说:“蒲松龄是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人,家住在大道边上。大热天的,蒲松龄坐在屋子里写书,写着写着就搁下了,汗没少流,可总觉得不顺手儿,实在写不下去了,就撂下笔到门口站一会儿。每回在门口站着,看着大道上南来北往的行人,蒲松龄寻思着:“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唱本戏。”我做文章这么费劲儿,不能向大伙借点劲儿吗?打定主意,他就存柜里翻腾出几件用不着的衣裳来拿去当了,当得的钱,买了五斗绿豆背了回来。他家门口有两棵老柳树,他把炕席揭下来铺到树底下,旁边安了一口缸,然后煮了几锅绿豆汤倒在缸里,缸里头扔了一把瓢。走路的人累了,就可以坐在席子上歇歇腿,舀点绿豆汤解解渴。不过有一条,不论是天南的还是海北的,男的还是女的,老的还是少的,歇过脚来以后,都得给他讲一段稀罕事儿听听。常言说:“一人一把土,堆起万丈山。”这样日日听,年年听,把个普天下的事儿,都记到蒲松龄的肚里去了。”
文学家蒲松龄先生写作的时候,也需要搜集素材,他才想到了这么一个招儿。日本的中岛太一先生是不是也受到了蒲松龄先生的启发呢?咱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故事当中获得一些启发:第一,谈话当中会生成一些教学或者写作的灵感;第二,当学生写作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是因为缺乏写作素材了,这个时候就应该与广大的生活嫁接一座桥梁,像蒲松龄先生和中岛先生一样,听听外界的声音,也许可以激发自己内心的灵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