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刘邦起势
刘邦是楚国沛县丰邑人,个性豁达不拘小节,喜欢喝酒结交朋友,从小不喜欢下地劳作,经常被其父训斥,让他多学学自己二哥刘仲的务实肯干。
身为农户,不仅不爱下地干活,也不读书,还爱喝酒,成天呼朋唤友的,这种人在村里一般被称为“二流子”。这就是刘邦在村民眼中的形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人民悲痛万分。不过对于刘邦来说,却不算是坏事。因为秦朝的行政制度需要在楚地实施,而“吏”是官府急需要用到的基层公务员,刘邦凭着天生我才的自信,通过了沛县公务员考试,拿下了泗水亭长的职位,算是走上了仕途。
35岁的刘邦总算有了正经营生,接下来,好运气也接踵而至。
首先,刘邦和沛县的基层公务员们关系混的很不错,同时也结识了一大帮朋友,比如: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而这些朋友也成为了他后来的创业班底成员,再后来更是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汉朝的重要开国功臣。
其次,年近40岁的刘邦,被外来豪强吕公看中了,认为他相貌不凡,不顾夫人劝阻,一定要将女儿吕雉嫁给他。
刘邦也对自己的长相迷之自信起来,也觉得自己不凡。
吕雉婚后给刘邦生了一儿一女,刘邦很是过了几年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舒坦日子。
历史的转折有时候就在不经意间,被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所改变。
秦二世元年,刘邦49岁,身为亭长的他,接到命令,需要押送一批囚犯去骊山修秦始皇陵。
此时的秦二世胡亥,成天就做两件事:“他爹留下的人全都得死”和“他爹上马的工程全都不能停”。在大肆屠杀兄弟姐妹和老臣宿将的同时,继续奴役天下。
都知道修陵的人活不了多久,囚犯们每天都在琢磨逃跑,到了丰县西的涸泽地带时,已经跑了一大批人。刘邦心想照这个情况,到了骊山我也是个死,干脆反了吧!
刘邦先喝了一顿大酒,醉醺醺地和囚犯们说:“走吧!你们都走吧,亭长老子也不当了,老子也要逃跑了!”
剩下的10多个囚犯觉得刘邦很有英雄气概,准备跟着刘邦落草为寇。
为了躲避严厉的秦法,犯了事的刘邦带着人藏到了荒凉的芒砀山深山老林中。
生逢乱世,刘邦的英雄剧本出现的恰逢其时。
02 得遇大才张良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于大泽乡起义,反秦的烈火很快以燎原之势迅速燃遍全国。
九月,沛县县令被当地的父老乡亲们所杀,充满传奇色彩的刘邦被拥立做了沛公,三千沛县子弟加入刘邦的反秦队伍。
大家可能好奇县令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杀了?前有项梁杀了县令,此时又是老百姓杀了县令,感觉杀个县令跟切菜一样简单。
这要源于秦朝的基层制度,规定每个郡县的一把手绝对不能是本地人,统一由朝廷从外地人中直接任命、委派。而底下具体干活的吏和役则可以是当地人。
这样的制度本来是极好的,后来也被很多朝代所借鉴,体现了秦始皇政治智慧的高瞻远瞩。
一把手不用本地人,便于中央控制地方,防止地方势力和官府勾结,脱离中央统治。
吏和役用本地人,目的是让政权的底端直接扎根本乡本土,有利于政令下达。
这样的制度在出台的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但在天下大乱后,这样的制度弊端也是很致命的,因为一把手变成了一座孤岛,而没有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
这套制度的执行,完全依赖于中央的武力威慑。天下大乱后,威慑失效,底下人都变成了吐着猩红蛇信子的毒蛇,随时都能咬死你。
所以,在造反重灾区,县令一般都挑头造反,因为你不反底下人根本容不下你。
刘邦拿下沛县后,越来越多的人跑来追随他,队伍逐渐壮大。
也许是家乡人们对刘邦这个曾经的“二流子”不看好,一致认为他成不了大事儿。
十月,在刘邦带着队伍攻下家乡丰邑后,派雍齿留守。
十一月,刘邦又打下薛县。
没想到,刘邦前脚刚走,后脚雍齿就把丰邑献给了魏国。不光是家乡人不看好刘邦,雍齿也认为他没前途。
失去家乡话语权的刘邦气的不行。以自己队伍“小米加步枪”的实力又拿不回丰邑,于是打算去新立的楚王景驹处借兵,再打丰邑。
在前往借兵的路上,刘邦遇见了同样去投景驹的张良,没啥文化的刘邦竟然听懂了张良的《太公兵法》理论,还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其理论;而张良觉得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
两人一见如故。此后,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有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张良的出现,帮助刘邦补齐了他在见识方面的短板。以至于后面一系列决定历史走向的选择,刘邦都没有选错。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