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的定义:“管教”不能和“惩罚”画等号。或者至少相信惩罚是有助于达到管教目的的一种方法。拉丁文中“管教”的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尊敬的领导人”。
孩子们和学生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而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我们的一个荒诞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这一观点让我震惊,真是这样!!!这是发自潜意识的,要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走进这样的误区。)
惩罚确实管用,你只是短期有效,而且还会有长期负面效果,会导到孩子们用四个“R”: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判“Rebellion”、退缩“Retreat”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
惩罚造成的四个R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判(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孩子们通常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内心所作出的决定。
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
一个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
另一个也认定自已“坏”的孩子则可能会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来求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的爱。
因此,大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何种长期效果,而不要被当时的短期效果所愚弄。
基于受到惩罚时所产生的这种感觉和潜意识中的决定,孩子们不可能形成积极的人格。
有些父母和老师并不喜欢过度控制或者娇纵,但又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他们就会在这两种无效管教方式之间来回摇摆。他们会尝试过度控制的方法,直到他们自己都无法忍受自己的专横行为。然后,他们会转而娇纵孩子,直到他们无法忍受孩子被宠得索要无度--所以,他们又转回到过度控制。
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判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