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穿《奇葩说》中的辩论套路,读这本书就够了

看穿《奇葩说》中的辩论套路,读这本书就够了

作者: 羽落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1-17 02:00 被阅读0次

你第一次看《奇葩说》的辩论时,会不会总是觉得辩论两方讲的都很有道理?我还记得第一次看的晕乎感,开杠拉锯战中,自己的看法随着正方和反方的轮番上场,被来来回回的影响着,明明前一刻还坚定得支持“如果有读心的药丸,我肯定不吃”,下一刻就觉得“我可能真的会选择吃”,来来回回摇摆不定,心里好不难受。

不禁想起有时工作中遇到意见分歧,也可能因为同事简单几句话就被怼得哑口无言,明明觉得哪里不太对,却找不出对方论据不合理之处,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影响。

你是不是有时也会纳闷:“我为什么这么容易被说服呢?”

尼尔•布朗教授是批判性思维训练大神级人物,曾经为许多全球性大型企业和各国政府部门的员工培训批判性思维。他的《学会提问》这本书已经畅销了30年经久不衰,如今已经是第十一版了,内容经过更新迭代,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即是一本指导提高批判性思维的干货书,又是一本实践手册,每一章后也有相应的思维小练习和分析,用来检验自己知识点掌握程度。

我们东方文明自古以来都提倡的是一种类似海绵吸水式教育模式,而西方教育体系却正好相反,则更重视淘金一般的信息接收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对师父、夫子说的话就是要好好听着、记着,如果学堂里孩子在夫子讲课时插嘴质疑,必遭一顿数落或管教,甚至要上升到不尊师重道的高度。

然而,同时期的西方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时代,就崇尚淘金者一般的批判性思维。苏格拉底当时可以说是走到哪里,“怼”到哪里,从来不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虽然因此得罪了许多人,最后招来了杀生之祸,但这种追求真理的“怼天怼地”的辩证思维却受人尊重,从此被流传下来,持续至今,也成了西方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淘金者的眼中,有质疑、有碰撞才能从砂石中筛洗出真正的金子。

布朗教授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互补的。海绵式思维与淘金者式思维是需要共存和互补,才是最好的思维模式。

我深以为然。作为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中小学生。亚洲教育背景和西方教育的孩子,在面对信息的思维运转方式差异明显。

西方教育背景中的孩子显得更不害怕向老师提问,也更不怕质疑老师说的不对的地方。他们不会觉得问一个大家都懂的问题有什么丢脸的,而且即使犯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他们没有很好的课堂笔记习惯,也不爱做作业,因此自学动力相对较弱。

阿姆斯特丹地区也有很多国内华为公司外派过来的员工的孩子在这里上学,他们明显就较少向老师提质疑型的问题。无论我教什么,他们总是完美记录,总是把作业、考试完成得很好,还会自主的去给自己阅读和加料,知识吸收动力很强。

我一直想 ,如果两者结合一下,那该多好啊!

要如何做到既能象海绵一样吸收信息,又能如淘金者一样信息淘金,去找到两种思维的自由切换和平衡呢?

打破思维定式,阅读、刻意练习批判性思维观察世界。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去主动得删选信息,帮助我们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帮助我们尽量减少一些思维局限,保持独立冷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这本书中关于如何鉴别思维谬误,告诉我们如何找对方观点和论据中的漏洞的技巧,令我茅塞顿开。

我们如何去分辨别人试图影响我们思维的小花招呢?

布朗教授提出,“别人精心选择并呈现给你的论据和论点都是为了影响你,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那么,这些论点和论据的选择,可能存在一些作者迷惑人心的小花招。我们要学会去鉴别这些迷惑人心的思维谬误。

1、找论据中的逻辑谬误。

比如书中有这样两个女孩的对话,你看看是否有逻辑谬误:

桑迪:我认为参加女生联谊会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朱莉:你当然那样说了,反正什么联谊会都不收你。

桑迪:不说这个,你怎么看我拿来支持自己立场的那些论证呢?

朱莉:那些根本不算数。反正你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你注意到了吗?

桑迪很难与朱莉继续这个对话,因为朱莉说的两个论据都是逻辑谬误,她支字未提为什么女生联谊会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直接说“反正联谊会不收你”这样个人攻击。这句话和论点其实在逻辑上毫不相干,却能成功激起对方负面情绪。

诋毁个人、乱扣帽子这样的思维谬误,是个用情绪干扰逻辑判断的小花招,会很容易让人忘了原先的话题和论点,被牵着鼻子走。

所以如果以后现实中遇到这样和我们说话的人,我们能第一时间看出这是一个思维谬误,看出来他/她在耍花招哦,我们就不会被这些干扰判断力了。

逻辑谬误数不胜数,例如滑坡谬误、诉诸公众谬误、追求完美谬误、循环谬误等,书中都有详细举例,在这里不一一说明。

2、对方说的论据与论点无逻辑关系。

前几周刚播完的《令人心动的offer》这部律政职场类的真人秀,由著名节目主持人何炅和网红鼻祖papi酱主持的。这是讲六位职场新人在律师事务所一个月实习过程,最后选录取三人入职的实战记录。

其中最后一集终极课题选拔赛是模拟法庭。其中有原告和被告律师的自由辩论环节。由于原告可以拿来攻击被告方的内容很有限,最先是处于劣势的。然而他们利用了一个思维谬误扭转局面:这个谬误是原告向被告方提出一些看似与案情无关的问题,他们问对方知不知道与此案件类似交通事故的官方统计数据和诉讼结果。这招打把被告打的措手不及,一脸惊愕。这里原告方用了转移注意力的招数,试图把个案上升到社会现象的高度。如果被告答不上来,就会给人感觉被告似乎对方功课没有做足,以及社会责任感欠缺。

这种围魏救赵式的打击法,也是很值得我们细细去品。

3、更改论据成立的大前提条件。

每个论点成立也许都有一个大前提条件。例如《奇葩说》第六季中有一集话题是关于“如果有吃了就能读懂人心的药丸,你吃不吃?”

这个话题,大家都围绕在”如果只有一颗药丸的话“,我们选择吃还是不吃? 如果吃了,我能听见所有人好的坏的想法,这么在乎别人想法的人,会快乐还是会过的很累?许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不吃这颗药丸,反方的观点似乎也都很有道理,有胜利的趋势。

然而,正方最后轮到蔡康永,一上场就将了我们一军,他反问:“谁说只有一颗药丸?这明明是一个促销广告,这药丸是批量生产的啊!就和新科技的流行一样,大家都用智能手机了,谁还用翻盖手机啊?如果大家都能读心了,你会甘心不吃吗?”

这一招釜底抽薪,把反方和观众都劈懵了三秒,不禁让观众拍手叫好。

蔡康永推翻了反方观点的大前提,把对方的地基给拆了,所以反方先前论据的房子搭建的再完美,都一样说塌就塌。

所以,更改大前提条件这个招数是一个大招,我们可要小心提防,同时也提醒我们:思考问题,不必限定在别人给我们画好的条条框框里面。

这本书还举了许多类似的常见思维谬误等有趣案例值得细细品,是提高我们批判性思维的一本好书。我只简单列举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内容,如果感兴趣的话,去读一下这本《学会提问》吧。

相关文章

  • 看穿《奇葩说》中的辩论套路,读这本书就够了

    你第一次看《奇葩说》的辩论时,会不会总是觉得辩论两方讲的都很有道理?我还记得第一次看的晕乎感,开杠拉锯战中,自己的...

  • 你还像以前一样喜欢《奇葩说》吗?

    《奇葩说》的成功表面在于辩论形式的创新。而实际上,辩论只是外壳。其内在逻辑是:将一群奇葩推到了前台。奇葩们互怼,就...

  • 找准自己的定位

    不知大家看不看《奇葩说》,一档搞笑型辩论的综艺。和传统辩论形式相比,《奇葩说》用搞笑综艺形式来辩论。相比于辩论本身...

  • 《奇葩说》:辩论中的职场思维

    最近看了几季《奇葩说》,这个节目在前几年就火了,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我到今天才看。它是个“严肃”的辩论综艺节目,有义正...

  • 爱上了一个女孩子

    今天刷微信视频中刷到了奇葩说,只是偶尔看到过片段式的辩论,今天中午没有回家,突然想听听奇葩说,就莫名的好奇有什么奇...

  • 辩论赛感想

    对于这次的辩论赛,深入我心的不是我们的辩论,而是辩论结束后的奇葩说。 奇葩说的辩题是“交朋友是否一...

  • 说话是门技术活

    本月读了马东团队出品的《好好说话》这本书。 推荐理由: 马东团队在《奇葩说》的表现我们有目共睹,在辩论中感受他们说...

  • 黄执中:看辩论的书,看这一本书就够了

    【复盘时间】2.17 【复盘内容】 黄执中说,看辩论的书,只看《深度说服》就够了。 为什么这本书能得到宝岛辩神如此...

  • 书评 |《好好说话》:人生必修

    读奇葩说团队出品《好好说话》。 作为《奇葩说》这档热门辩论节目的老粉,除了津津乐道的经典辩题外,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

  • 奇葩说/辩论赛/辩论

    我们为了什么而辩论呢? 打过一段时间辩论赛之后,每个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种质问声,往往在你准备了很久,却输掉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穿《奇葩说》中的辩论套路,读这本书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aq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