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了?也许是你不愿改变
上周末和朋友约饭,正好她14岁的儿子在我家附近学单簧管,下课以后就顺道一起去约定好的餐厅。从音乐班老师失败的微整形手术,再到学校里的篮球比赛,一路上和孩子相谈甚欢。但一见到妈妈,孩子的活跃劲好像一下子就收起来了。
其实很早以前,朋友就曾和我大吐苦水:进入青春期以后,儿子好像变了个人。以前母子之间有说不完的话,现在没说几句,孩子就嫌弃自己啰嗦唠叨。久而久之,家里的气氛越来越尴尬。有时候心情不好,再看到孩子回避、冷漠的样子,自己甚至会忍不住发火。
后来朋友出门接了个电话,我趁机问了问小男孩,为什么好像不太喜欢和妈妈交流。孩子说:“我觉得我长大了,不想什么事情都跟妈妈说。”
其实正如《养育男孩》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14岁左右的男孩已经进入了快速发育期,他们的睾丸激素是以前的8倍左右,这促使他们希望成为局面的掌控者而不再被掌控。不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真正的想法,是这个时期的正常现象。然而,很多父母并不能接受、理解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甚至把对被孩子拒绝的难过、对失控的担心,转化成愤怒的语言,最终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和朋友“告密”并分享了这些知识后,她开始认识到,并不是孩子“变了”,而是自己的成长速度没有赶上孩子的成长速度。于是她尝试着不再对孩子的事情事无巨细地试图把控。一段时间以后,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奏效了,孩子反而接受了自己仍然需要父母的这个现实,甚至开始主动和爸妈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
情感在前,约束在后
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李玫瑾教授做客《春妮的周末时光》时,曾讲过一个案例:
她们单位有一个刑警,平时特别忙,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有一天他的爱人突然告诉他,儿子偷偷去网吧,已经好几天晚上不回家了。听完以后,这位父亲揍了孩子一顿。后来孩子不服,他又打了一次。
又有一天,他发现,家里的照片、凡是有他头像的,都被小刀划得“面目全非”。而干这件事的,正是他十六岁的亲生儿子。
这位父亲感到十分困惑了。自己含辛茹苦地工作,一转头,孩子怎么突然就变成这样了呢?
李玫瑾教授是这么建议这位家长的:“你前面工作忙,没有陪孩子的时间,现在你看他出问题了,妈妈管不了了,你就上手打,这肯定是不行的。你首先要弥补这个情感关系。工作再忙都没有孩子重要,孩子的关键期就这么几年。你和领导申请一下,尽量周末不加班。回家以后就做一件事情,就是每个周末带孩子去玩,打篮球也行,打排球也行,打乒乓球也行。你擅长玩什么你就陪他玩什么。让他开开心心,玩那么一两个月,逐渐你们俩的感情就会越来越近。当有一天,运动完,落汗的时候,把衣服一脱,往那儿一坐,你就开始和儿子说——‘儿子你长大了,可以和爸爸玩到一块儿了,以前爸爸陪你特别少,现在陪你我真的很开心,这要说都是你妈妈的功劳。你看咱们家三个人,俩大男人,你妈一个女的照顾我们挺不容易的。你好几个晚上没回家,让她着急,咱以后能不能不这么做,别再让妈妈伤心了’”。
这位父亲照着李玫瑾教授说的去做,最后不仅纠正了孩子去网吧、不回家的问题,还修补了父子之间原本疏离的关系。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现在的家庭中并不鲜见。但教育孩子,不仅要在嘴上,更要在行动上;不但不能用暴力,还要讲求方法。谨记“情感在前,约束在后”的道理,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孩子别怕,爸妈在
前一段时间有一部热播剧,叫《小欢喜》。剧中的乔英子,在经历了父母离婚、母亲不同意她报考南京大学等事件后,开始整宿睡不着觉,甚至出现了幻觉。尽管在剧中英子跳海未遂后,父母破镜重圆,她也休学、治好了抑郁症,最终圆梦南大。但在现实中,更多的父母是不能理解孩子的抑郁情绪,甚至觉得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是非常“丢脸”的事情。
其实青春期孩子本身特有闭锁心态,如果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当,或者在校内遭遇同学排挤、老师嘲笑、学业压力巨大等,孩子很容易就无法自我调控,最后患上抑郁症。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报告里说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成人抑郁会悲观厌世,但青春期孩子们的抑郁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男孩可能会表现出烦躁,并伴有一些偷窃撒谎、躯体攻击等行为,女孩则更容易出现进食障碍等问题。这种时候,如果家长没有观照到孩子的抑郁情绪,认为孩子不过是“叛逆”、是“作”,那就很有可能失去正确引导孩子的机会,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因此父母要学会观察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当收到孩子可能有抑郁症的信号时,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别怕,有爸妈在;并耐心交流,帮孩子调整错误的认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孩子的抑郁情绪才会被健康的心理所代替。当然,有必要的时候,一定要秉承科学的态度,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别在孩子身上偷懒,否则你将终生抱憾
教育是什么?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也有人说,教育是传授知识和技术,培养孩子自身的能力,启发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但青春期的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其实是“栽培自己”——用谦逊的态度学习,用专业的知识、先进的经验“武装”自己。
别偷懒,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格,让孩子“按时长大”,否则你很有可能终生抱憾。
今天在这里我想把《解码青春期》这本书推荐给各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
这本书指出了成年人理解青少年所需要的三种关键思维模式,勾勒了青春期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特征,从棘手的问题中寻找青少年的行为动因,并细致地展示了如何应对问题的策略。
为了帮大家更高效地、更精准地理解书中所展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有机会与其他的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技巧,京师未名教育“家长学堂”精心策划了一期“家长读书会”。诚邀您共同学习《解码青春期》一书,陪孩子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